這個姚遠就有辦法了,他畢竟來自現代,知道的要多一些。
沒有鎳鉻焊絲不要緊,本地就有出售鎳鉻合金圓鋼的。他可以買最細的鎳鉻圓鋼,弄一臺冷拔設備,把還是過粗的鎳鉻合金圓鋼,通過冷拔的手段,變成適合做焊絲使用的直徑,這問題就又解決了。
設備有了,焊絲也有了,可是沒人干過焊合金這個活,沒有經驗,還得讓老焊工帶幾個技術水平高的年輕焊工,摸索著焊合金。
怎么保溫不讓工件變形脫碳,如何減少氣孔和渣眼,多大的焊接電流合適,多粗的焊絲合適,操做手法,操作工藝流程等等,這個都得逐漸摸索。
還有,氬弧焊操作,需要氬氣保護。那時候市面上有氧氣鋼瓶,沒有專門賣氬氣的。這個還得聯系制氧廠,讓他們給出氬氣鋼瓶,氬弧焊機才能正常使用。
光準備這些生產條件,就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然后就是反復實驗,又是一個多月。
雖然時間拖的有點長了,可總比只是指望丁群的研究所,毫無進展要強的多了。
丁群聽說姚遠領著一群老工人搞實驗,心里的想法和姚遠一開始的想法一樣。我們這些讀了那么多書的知識分子都不行,一幫沒多少文化的大老粗就行了,這不胡鬧嗎?
可有一天,姚遠把他找過來,讓他看實驗效果的時候,他依舊是和姚遠一樣,被震驚了。
那時候,老焊工已經帶著幾個年輕焊工在實際操作了。雖然焊接的效果,還不能達到實際運用到生產當中去的水平,但已經可以看到希望了。
姚遠就和他講在張主任帶領下,老工人們怎么做到這一步的詳細經過。
時間已經是春末夏初了,老工房里已經接上了電源,老焊工帶著大家在一個角落里搞實驗,其他人在研究剩余的耐磨工件。
丁群看完了,聽完了姚遠的介紹,不住點頭。最后說:“姚總,我服了。我立刻組織咱們的技術力量,全力支持這邊的試驗工作。”
姚遠也很感慨:“主席的鞍鋼憲法,早就指出來,工人、干部、技術人員,三結合的領導體系,才是最正確,最適合我們這個國家和我們這個民族的管理體系,是管理的精髓。我雖然有些體會,卻只知皮毛,不如張主任理解的深刻。沒有張主任,到現在我們還是一點希望看不到。
我叫你過來,就是希望你能明白這一點,要和這些老工人,緊密配合,咱們才能度過眼前這個難關。”
丁群由衷說:“姚總,你別說了。通過你剛才的介紹,我想我已經明白了。知識分子,理論有,經驗不行。這些工人,恰巧可以彌補我們缺乏經驗這個短板。”
姚遠就接話說:“還要有個合適的領導,把知識分子和有經驗的工人,給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相配合,才能做到完美。這個領導工作,就由你來做。”
丁群答應說:“放心,姚總。我已經理解了你的意圖,我會很快派技術人員過來,我也親自過來,給這些工人師傅做好后勤輔助工作。”
姚遠就嘆口氣:“你們姜總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不允許職管會進入她的管理層。要不然,根本不用我費這么大的勁!”
丁群就問:“要不要把這個情況,向姜總匯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