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遠就搖搖頭:“暫時不要讓她知道。等我們成功一項,再讓她知道不晚。”
經過這一次談話,丁群很快就把探傷機一類的檢測設備,搬來了老工房,同時調來了幾個高級工程師,他也親自過來協調。研究所的主實驗場地,其實已經偷偷轉移到這個由工人和技術員一起合作的老工房里。
有丁群和他的技術人員加入,姚遠就又省心多了,不用天天盯著了。他看到了希望,不由心情大好。
但看到希望是一回事,真正成功又是另一回事了。
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試驗,第一個焊接合格的銷軸孔,終于誕生了。接著,就又面臨一個難題。
焊接出來的銷軸孔,硬度太高,刀具加工不動。你不能把焊接件加工成帶精度的銷軸孔,還是不能用啊?
廠里倒是有內孔磨床,可這么大的工件,加工余量又這么大,用內孔磨床來加工,根本就不現實。
這又是一個單純憑借技術人員,解決不了的難題。
于是,張主任和馬友寶,就又弄來不少機加方面的老工人,大家圍繞著那個焊接成功了的工件,開始想辦法。
三天以后,一個中年銑工拿出了解決辦法。把一塊硬質合金用銅焊焊接在一個圓柄上,磨制成類似車刀的形狀。然后,把這個東西裝夾在立銑床的主軸夾具上,把工件固定在立銑工作臺上,利用立銑頭的高速旋轉,得到了高光潔度的圓孔表面的同時,也獲得了工藝要求的精度。
大家誰都沒見過這種類似車刀,又像是鏜刀的刀具,大開了眼界的同時,也十分好奇。這中年工人是怎么想出用這么一種銑刀的?
那中年工人的解釋相當奇葩:過去礦機沒活干,他拿不到工資,就偷偷從外面自己接點小活來,利用自己的銑床干了掙點外快。
自己弄活來廠里干,讓人抓著了可不得了。所以,他為了不讓別人知道,就得盡量自己干。他只有使用自己那臺銑床的權力,啥活也得盡量在自己的銑床上完成啊。
于是,他就得把那臺銑床,變成多功能機床,既能當鉆床使,也能當車床用,關鍵時候還要能代替磨床。
他當然不能考慮去改變機床構造了,這個他辦不到。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設法改進銑刀,讓他的銑刀變成萬能的。
于是,他發明了許多自己改造的銑刀。這種焊在圓軸上的單片合金銑刀,只不過是他的眾多發明之一,可以用來鏜孔,還能用來銑硬材料的平面,代替平面磨床。
聽了那中年銑工的解釋,姚遠心里真的是感慨萬千。雖說他這樣干是被逼出來的,可沒有過硬的銑工技術,也做不到這一點。
工人的智慧是無窮的。看來,依靠工人來解決這些難題這條路,他走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