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機的研究所,是礦機條件最好,設備最全、最先進的單位了。
姚遠搞企業,最重視的,就是產品研發。對研究所的建設,都是本著提供最好的條件,購買最好的設備這個原則在建設的。
干著這一代產品的時候,大廈集團的情報調研部,資料室,就開始搜集整理下一代產品的資料。
這些資料經過內勤專業人員的匯總編輯,最終將傳遞給研究所。研究所根據這些資料,來成立課題組,一項項開展研究試驗。
當然,好多的東西并不用情報調研部門來提供,是姚遠憑借自己的穿越身份,先知先覺提供的。
比如智能制衣設備的微電機進給系統,就是姚遠提前提供了構造和原理,提前幾年讓研究所去研發的。
如果沒有他這個提前的研發行動,他還真不能夠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徹底擊垮張建國的索爾頓公司。
如今,真空熱處理爐的研發,雖然有點晚了,但是有張主任帶領工人們參與研發,并率先用氬弧焊堆焊的辦法,暫時解決了耐磨件的制造問題,這就為研究所下一步研發真空熱處理爐,贏得了時間。
工人研發團隊和技術研發團隊成功合并,搬入有著更好條件的研究所,大大加快了研發進度。
一個月以后,堆焊技術的合理工藝被試探出來,探傷后的殘次品明顯降低,達到了運用到生產當中去的條件。
美美這邊的生產部,因為等待耐磨件的研發,已經放慢了生產進度,只先把無關乎耐磨損的配件生產出來。生產過程中,在等待耐磨件的研發結果。
銷軸孔的制造工藝可以用于生產了,生產部就得加快進度,把總體部件中關于這一部分的配件再生產出來。
可是,還是有許多部件處于研發中,產品零部件不全,還是無法組裝下線。
又過一個月,銷軸部件終于進入正式生產工序。
還有許多部件,研究所的三結合班子,想了很多辦法,也在陸續取得成效。
一些原本的鑄鐵部件,因為無法達到耐磨效果,被換成的鑄鋼件或者碳鋼焊接件。
經過半年多的艱苦努力,礦機的組裝線終于啟動,開始了新一代產品的上線組裝。
礦機的大型機械生產,終于再一次全面啟動。雖然因為采用了許多的人工操做的土辦法,生產成本大大增加了,但相比于國外產品,礦機生產的大型機械,仍舊有著明顯的價格優勢。
到九三年的冬天,礦機的第二代產品,終于得到了所有客戶的認可。使用耐久度雖仍舊落后于國外同類產品,但總體性價比上,還是有著巨大的優勢。
礦機的產品,開始有了活力,逐步向全國的市場推進。劉建的營銷部,再也用不著姚遠親自出馬了。
有了質量過硬的產品,企業有了知名度,營銷人員才會在客戶面前有話語權,有自己應有的平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