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么?”
何雨柱輕笑一聲反問道。
主持人有些驚訝:“嗯?”
她的表現只是正常劇本反應,“您的意思是……”
"當然,取得某個國的國籍需要公示,盡管通常不易為人察覺,不過到移民局查證就能找到記錄。
我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他現在持有簽證嗎?"何雨柱解釋。
“我對他的言行感到匪夷所思。
他似乎只取所需信息,忽視深層次的原因,并為所面臨的封鎖尋求開脫,這簡直就是可恥的詭辯。”
主持人深感震驚,顯然,她并未對這件事進行詳盡了解:“假設他確實是持有護照的人,那么他的中國國籍也就放棄了,至于他持有簽證情況,我很好奇。
這個問題還是得向出入境管理部門咨詢。”
“那何先生,能不能談談對納稅政策制裁的理解?”
“當然,現在網上很多都是片段化的內容,像之前那個遺產捐贈的事情。”
何雨柱道:“我在也設立了慈善基金,每年收益的百分之五會被用于慈善事業。”
“而且慈善基金會管理的資金,根據本國稅務政策,國稅局是無權調查的,聽到這,你有什么想法?”
主持人眉頭緊鎖,思考一會兒后開口:“如果沒有監督,這部分錢豈不是隨意調用了?”
“其實不至于。
慈善基金享有免稅待遇,還能免除遺產稅。”
何雨柱繼續說:“他們的遺產稅太高,大部分富豪子女都沒法承受這部分開銷。”
“只需擔任一定的職位,子女便能掌控這些資金的分配。”
“捐獻全部資產,在某種程度上只是資產持有方式的轉換。
而現實中,在,絕大多數稅收來自于所謂中產階層。”
“企業常選擇海外免稅區注冊,這樣可以避稅。
大型集團每年繳納的稅額極少。
可以想象一下這樣的狀況。”
(對話此處缺失)
“這么多錢竟然可以免稅?”
主持人難以置信。
“對,避稅手法繁多,甚至有人用財富換取福利津貼,這已經構成一條產業鏈。”
何雨柱為主持人斟上茶,“嘗嘗!”
主持人感激地道了謝,依然顯得驚奇:“這實在太不可思議。”
“別以外部經驗揣測其他國家,也不要根據單一面相來評判,這是我們生活在互聯網高速發展階段,必須要認識到的事實。”
喝了一口茶后,何雨柱繼續闡述:“大量信息雖存在,但有多少是真實的?”
“為了吸引讀者,獲取注意力,往往會用激人眼球的方式包裝,內容通常簡化且可能斷章取義,使得網上言論充斥著片面性。”
“人們在網絡上缺乏直接交互,人人有言可述,導致很多人以批判者自居,但是否真正理解實際情形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