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顯得不安:“若如此,真令人擔憂。”
“這正是關鍵:比如gps,大家都了解它是開發的,可有人想過gps是否真的對我們關過信號嗎?”
何柱道:“這個問題在我們國家和其他一些國家都曾遭遇,不是信號丟失,而是遭中斷。”
“關乎到衛星導航技術的問題本質上是技術壟斷的后果。”
(接下來的討論涉及芯片市場的本質)
“這我清楚,確實如此。
那么芯片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呢?”
“歸根結底是市場,”
何雨柱給出解釋,“以前依賴高通或三芯島的設計芯片,但我們有了自主研發的產品,完全可以擺脫對它們的依賴。”
“而且因為技術優勢,他們開始恐慌,所謂制裁只是出于防御我們在市場上的擴張。”
“大多數時候,事物背后的驅動是利益,分析一件事首先要知道它的利益關系,限制何氏科技公司的決定也源自無可奈何,如果不是我掌握了一家全球性銀行,我相信他們會限制我所有的海外公司,甚至可能直接實施制裁或資產查封。”
“千萬不要以為他們的理想主義是真的,本質上,這仍是利益考量。”
“人世紛擾,自古以來便有這樣的警醒,尤其是國際之間的糾葛,歸根結底還是利益問題。”
主持人問:“何先生,對于您在方面的產業規劃,您有過考慮嗎?”
“自然,這屬于商業機密,不方便在這透露。”
何雨柱微笑道:“他們不可能通過我的產業對公司施壓。”
“看待許多事情不能只看表象或一味盲信一面之詞,要學會思考和分析。”
主持人問:“在信息化環境下,何先生您認為如何去識別網上的真假信息?”
“太復雜了。”
何雨柱搖搖頭說:“但從相對完整性來看,比如起因和過程,信息應全面。”
“之后,按照法律法規、道德倫理、人情順序判斷,法律優先于道德和其他準則。
這些適用于人際間的事,但對于企業、個人乃至兩國間的大團體,則可能不適用了。”
“哦?”
主持人好奇追問:“大團體情況下的判斷法則又是什么呢?”
“依然是利益——我已經強調過多次——比如限制何氏事件,利益就占據了重要位置。”
何雨柱重復,“高通的芯片競爭力下降,如果不約束,他們在國際市場上就失去了抗衡能力。
這種影響范圍多廣泛?光是國內的手機市場、汽車行業、數控機床業,衛星通訊等行業,都依賴更好價格更合理的芯片。
這樣計算,會造成多少經濟損失。”
“如果不封鎖,他們的競爭優勢在哪里?”
“以利益角度看,‘矮大緊’為什么會反對國家參與持股,答案就很明顯了。”
“完全正確!”
主持人深表贊同,“何先生,我真的不明白,他們為什么要加入別的國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