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勇略感疑惑地拿過圖紙,細看了起來。
最初,他的臉色稍有些漫不經心,然而翻看了兩頁后,神情便迅速凝重,眼睛像釘子一樣盯著圖上的每個環節,無法挪開視線。
“借助液壓系統實現自卸、側傾,從而完成貨物的自動化卸貨流程。”
一邊抽煙,李華勇輕柔地解釋道:“我記得我駕駛的煤貨車,看到那群工人冒險爬到頂部卸煤的情景,那時我就在想如果有自動化的手段,他們的危險自然減少。這便是我的設計理念,為了提高運輸安全性和效率設計出了這款自卸型車廂方案。”
他猛地拍了幾下圖紙,“好極了!”
起身走向老林:“華勇呀,你果然是將導師的話牢記在心啊。我們這代的領頭人,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要把人民放在首位,理解人民群眾之苦、思群眾之所求。”
“這款自動卸載側翻車廂技術含量不算太高,但影響深遠。其一旦啟用,不僅將大幅提高貨物卸載效率、減少人力資源損耗,并有效預防事故發生,降低傷亡風險,這是我們努力方向的目標。”
劉國璋的話語逐漸變得充滿與沖動。
如果自制的半掛貨車廂得以實現,確實能成就一件重要的創新成果。
不過這項技術能否落地還需經由專業人士深入檢驗確認。畢竟對于李愛國而言,他是專業鐵路駕駛員,對于車輛構造、性能的研究更接近于其個人的興趣愛好。
而劉國璋則是那個以果斷決策聞名的人。
話說到這里,立即將注意力轉向他人,快速接通電話,撥出內線號碼。等待幾秒之后。
五位身著藍黑式樣中山服的研究員步入房間。
他們的特征顯著相同,眼鏡厚若啤酒瓶底。在座人群中,李愛國發現了老相識——前四方廠工程師董青甫。
許久未相見,董青甫更顯清瘦之貌,臉上皺紋更為豐富。
劉國璋隨即召開簡短工作會議,并手指著手里的圖紙道:"這是某個學生的創意成果,我們共同探討一下它的可行性。"
見狀而起的董青甫也認識李愛國了,看著李愛國身旁擺放的熱茶杯微笑著說道:"劉主任閣下,看您身邊的年輕人才俊,可否就是我們尊敬的大友——同志李愛國呢?"
"你怎么知道?"
"記得前些日子我與李愛國先生有過交往,那車斗中的填充物就是他的巧思設計啊。"
說著,已無法控制對現場關注的目光,立刻拿起圖紙,專心端詳。
以一名專業人士的角度來看問題,董青甫的技術水平遠超出劉國璋,因此他對于圖紙上描繪的概念極為贊賞:
"結構雖簡潔,構思卻是極其高明。這真是太妙了!"
"當年李愛國先生說你若投入科技領域必將成為行業之光,的確名言成真了呀。"
劉國璋深知董青甫的性格和背景。老專家總是脾氣難解又不易被同事接納。他出于敬賢之心,在了解董青甫后,特意邀請其離開原四方廠進入研究所,并親自引導他的職業生涯。
經過的這段時間里,劉國璋總算明白了四四方方的董師傅不被人欣賞的原因。這家伙就像是臭不可聞而又難以移開的頑石,他自以為技術水平高,傲慢地看待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