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建設部王處長的車子來到學院路,趙國陽剛剛下車,就看到了周圍一群年輕的學生,有說有笑的走過正在施工的工地旁邊。
挖掘機的轟鳴聲下,他們的交談聲被掩蓋不少,但卻絲毫不影響他們交談的興趣。
看到這些年輕人臉上的陽光和燦爛,趙國陽就有些感慨。
重生之前,這附近他是經常過來在各個院校開講座、做報告的地方。
只是那個時候,這里的路早就修好了,環境也比現在要好得多,當然,空氣質量除外。
隨同一起下車王處長注意到趙國陽的目光,就笑著解釋道:“趙研究員,學院路這一塊啊,高校林立,學生特別多。”
“我知道的,八大校就在這兒!”趙國陽點了點頭道。
“呀,趙研究員也知道八大院校啊?”王守一聞言就忍不住問道。
趙國陽“嗯”了一聲,沒有多說什么。
新華夏成立后,如何更好的發展社會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百業待興的國家急需解決的難題之一。
原有的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科教育的體系與建立獨立完整的國家工業化體系的需要極不適應。
在此背景下,1952年國家決定對全國院校進行大調整,除保留部分綜合性大學以外,根據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的教學經驗,按專業設置拆分重組成立各科專業學院。
京城作為華夏首都,政治中心,其高校在這場院系合并中自然是一馬當先,當仁不讓,十分積極。
就這樣,國家選定在京城西北郊建設“學院區”。
當時京城大學、華清大學、燕京大學以及許多專業學校,合并重組了8個專業性極強的高校。
即:京城地質學院、京城礦業學院、京城鋼鐵工業學院、京城航空學院、京城石油學院、京城農業機械化學院、京城林學院和京城醫學院。
這就“八大學院”來歷。
看著趙國陽若有所思的樣子,一旁的王守一就笑著給他引路道:“趙研究員,咱們先去那邊的工地看看。那兒正在施工一座立交橋,可能有你需要看的東西。”
“好的,麻煩王處長了!”趙國陽謝過了王守一,然后跟上了他的腳步。
對于眼前這座已經有了雛形的立交橋,趙國陽當然不陌生了。
這里是學院路與未來的北四環相交叉的地點,前面不遠處就是華夏另一家鼎鼎大名的高校——京城電影學院。
雖然從地理方位上來講,京城電影學院已經出了學院路的范圍,但是出于名氣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因素,一般還是將其歸于學院路。
只不過,它并不屬于“八大院校”罷了。
跟著王守一來到施工現場,趙國陽就發現,自己好像被一堆大型起重機給包圍了。
這些起重機分部得錯落有致,幾乎是不停歇的在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