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已經來不及。
不過,卻可以進行移植,將一些樹木移植到第六區,形成小規模的綠化帶。
這些綠化帶,可以有效裝點第六區內的環境,也可以抵御風雪,改善內部的環境。
當然,在某些緊急情況下,也可以砍伐這些木材,用于取暖。
但這依舊不是長久之計,按照陸深的計劃,如果木材資源越來越少,始終無法滿足需求,也許只能冒險進入森林和山脈。
這兩處區域雖然危險,但資源極其豐富,至少木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整個第六區,變得忙碌起來。
一部分人,依舊將精力放在建造冰墻上。
剩余的人,開始外出收集資源,尋找種子和可以移植的木材。
陸深同樣如此,只是他的情況略好一些,不需要為食物問題擔心,畢竟他還有好幾千斤的肉,能吃很長時間。
但為了今后考慮,他同樣也在為種植業布置。
在冰屋的后方,較為空曠的區域,已經清理出一片土地。
并且,利用冰磚,制作出一個用于遮風擋雨的冰棚。
雖然這些野菜,都生長在積雪之下,但并不意味著,它們喜歡這種嚴寒的環境,很多時候只是迫于無奈。
如果在溫度較高、陽光充足、水分充足的環境下,野菜的生長速度,以及最后的收成,都會大幅提高。
搭建的冰棚,主要是為了抵擋風雪,避免大量雪層覆蓋在野菜上。
實際上,在野外情況,厚達數米的積雪,也能一定程度充當保溫層,形成一個溫度較為穩定的環境。
但是,如果是人為進行種植,不需要利用積雪,可以鋪一層稻草,或者類似枯樹葉,能夠形成保溫效果更好的環境。
除此以外,就是要增加水源的供應。
植物很難從積雪中,吸取所需的水分,只能從地底下,較為濕潤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為此,除了需要維持一定溫度以外,陸深還需要燒一些熱水,人為進行灌溉。
他已經收集了一批青蕨菜和大根菜的種子,嘗試著進行種植。
但種植環境非常惡劣,最后能否有收成,依舊是一個未知數。
為了提升種植業的發展,他還專門在幸存者中,找了幾名種植方面的人才,負責照看這些作物。
除了這兩種植物,地耳同樣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他安排人,在冰棚的附近,挖掘出一處地下避難所。
在其中鋪滿枯木和枯葉,地面充滿水分,始終處于潮濕,然后再鋪撒上地耳,讓其自己繁殖生長。
這種菌類植物,一般都會依附在枯敗的樹木上,對水分的要求也更高,這種地理環境,恰恰最適合其生長。
對于這些種植,陸深談不上太用心,只是抱著聽天由命的想法。
相較來說,巨木避難所周圍的環境,可比這里優越多了,種植的成功率也極高。
單單就他自己而言,完全沒有必要將精力,放在第六區的種植。
所以大部分種植任務,幾乎都交給12個幸存者團體負責,畢竟他們打算在此定居,必然要為這些事情考慮。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