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卿出列啟奏,公開了瑞王一案的調查結果。
其實他昨日便已覲見文宗帝,然而此事發生在中秋宮宴,眾人皆已知曉。
因此便讓他今早當眾啟奏,讓上朝的官員都得知結果,也免得他們私下議論。
此案除了楚玄霖,其他涉案人員全部死了,葉修然查了多日,也未能發現新線索。
后來竟然出現了新的證人,說是與那太監相熟,曾聽他說漏過嘴,私下為楚玄遲辦事。
然而葉修然多番審問后,發現他的證詞竟前后矛盾,覺得事情太過蹊蹺,于是對他起了疑。
但葉修然沒打草驚蛇,反而是將計就計,假意信了他,暗中卻派人監視著,最后果然發現異常。
那小太監悄悄收了一封信,他看完就想銷毀,監視他的人及時出現,將信搶了過來保留證據。
最關鍵的是,這個監視他的人并非大理寺的人,因為小太監在宮里,宮外的人不方便監視。
于是葉修然覲見了文宗帝,由文宗帝親自派了暗衛,如此一來便也不會出現作假的情況。
暗衛搶了紙條先看過,當即便確定這小太監確實有問題,于是直接抓他去面見文宗帝。
文宗帝看到紙條上寫的并非東陵文字,而是南昭文字,便知這太監原是南昭的細作。
他當即傳了葉修然入宮審問,可惜南昭探子細作又是在齒中藏了毒,不等審訊便已自盡。
不過由此也能確定,楚玄遲是無妄之災,這是南昭人為了讓他死,想出來的陰謀詭計。
蕭衍的詭計再次失敗,且還損失了好不容易安插在宮里的一名眼線,好在這眼線并不重要。
宮里可不止一個南昭細作,這個是地位最低的,不過是個低等小太監,平日里也沒什么用處。
楚玄遲的嫌疑雖洗脫了,但這個案子沒了其他線索,也終究不了了之,查不出個真相來。
上朝的官員們紛紛議論了起來。
“這些南昭細作,真是無孔不入,竟還滲入到了宮里。”
“那晚的太監,會不會也是細作,他有意提到殿下,便是為了栽贓御王殿下?”
“不可能,提到殿下是乃是刑部侍郎之女,除非她也是南昭細作,但這不可能吧?”
“那若是她為了得到太監的幫忙,愿意說這個謊呢?這也不是沒可能的,對吧?”
“這案子坊間也有了些風聲,既然未查出結果,那不如干脆推到南昭細作的頭上去。”
“有道理,南昭賊子本就有意陷害御王殿下,如此說也不算胡謅,還能激起民憤。”
“不止如此,若真如此結案,南昭賊子定會知曉,若不是他們所為,也只能吃啞巴虧。”
文宗帝聽著他們的議論,竟也覺得這個主意很不錯,最后便讓大理寺這般結案。
除此之外,他還安排人在坊間大肆宣揚此事,想要激怒其他南昭細作,讓他們冒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