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朽斗膽,請大王遵從天意,登基稱帝再續漢祚。”
其他人紛紛跪地,情真意切的高呼道:“請大王遵從天意登基稱帝。”
關興與劉禪對視一眼,同樣跪下加入請命行列,一時之間帳中全是請劉備登基稱帝的高呼聲。
但也有不合時宜的,尚書令劉巴沒跪,只是躬身拜道:“大王不可,現在江南剛剛一統內部不穩,況且曹丕剛剛篡位您就稱帝有與曹丕合謀篡漢之嫌疑,依臣愚見,大王此刻應該發布檄文討伐曹丕,然后揮師北上為天子報仇。”
“另外曹丕篡漢不得人心,相信中原有很多跟大王一樣反對曹丕的忠義之士正盼著大王北伐呢,只要大王揮師北上,這群忠義之士肯定會迅速投到大王旗下供大王驅馳,所以臣斗膽,請大王以大局為重,等北伐成功再稱帝不遲。”
他不是反對劉備稱帝,只是反對現在稱帝,先打一場將中原那些反對曹丕篡位的忠義之士吸引過來再稱帝才能一箭雙雕名利雙收嘛。
諸葛亮立刻反駁道:“子初(劉巴的字)此言差矣,如今大漢已亡,大王最該做的就是快速豎起漢旗再續漢祚,讓天下人知道大漢尚存并未滅亡,如此才能讓忠于漢室的有志之士知道該效忠誰,比起北伐,再續漢祚才是重中之重,續上漢祚再揮師北伐也不遲。”
諸葛亮的意見與劉巴相反,認為應該先稱帝再北伐,先把已經滅亡的大漢續上,讓中原那幫忠于漢室的人有個效忠目標,有了效忠目標,那群心向漢室的忠義之士自然會想辦法趕來江陵的,若是不來就證明對漢室的忠心不絕對。
忠心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心,不要也罷。
陸遜接茬道:“臣贊同諸葛軍師的意見,如今大王帶甲數十萬,麾下猛將如云謀士如雨,就算沒有中原士族相助依舊能北伐成功,所以無需看他人臉色。”
陸遜是江南士族的代表,可不希望中原那幫混賬跑來江陵跟自己分蛋糕,非但不能,還要跟著劉備打到中原去,將中原那幫自詡正統眼高于頂,視他們江南士族為蠻夷的中原士族全部踩在腳下。
眾人紛紛出言附和,以最誠摯的語氣和態度恭請劉備稱帝。
劉備卻公開支持劉巴,義正言辭的說道:“子初言之有理,現在確實不是稱帝的時機,此事休要再提,散了吧,飯沒法吃了。”
加上上次諸葛亮勸劉備稱帝卻被劉備推到帳篷外面去,這算是劉備第二次拒絕稱帝了。
群臣知道規矩沒有糾纏行禮告退,劉禪混在人群中來到關興面前低聲說道:“把魚抬走,父王不吃咱們自己吃。”
不得不說地主家的傻兒子就是心大,都這種時候了還想著吃呢。
看著合力將江豚抬走的劉禪關興,劉備瞇起眼睛,稱帝的心越發堅定。
他承認劉巴說的有道理,現在確實不是稱帝的時機,曹丕剛篡位他就稱帝怎么看都有跟曹丕合伙演戲的嫌疑,想要徹底打消這個嫌疑,堵住所有人的嘴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北伐再稱帝,況且北伐也能向天下人表明態度,從而吸引中原那群依舊忠于漢室的舊臣加入,確實一箭雙雕名利雙收。
但劉巴忽略了兩個問題,一是江南眼下糟糕的財政,二是劉備的年齡。
江南連番大戰已將財政推到崩潰邊緣,暫時真的打不起了。
更重要的是劉備年紀大了,他若再年輕個二三十歲肯定接受劉巴建議先北伐再稱帝,但他今年六十多了啊,這個年紀隨時都可能撒手人寰,若真有個三長兩短,稱帝的事就只能像曹操一樣扔給兒子來完成了。
但你看自家那傻兒子有稱帝的能力嗎?
所以為了兒子,他必須在有生之年將稱帝的障礙全部掃清。
想到這里劉備喊來陳到吩咐道:“傳寡人命令,貶劉巴為荊州刺史,由張昭接任其尚書令。”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