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院名義上還掌管蕃兵,蕃兵是地方貴族的私人組建的武裝,其雖然忠于地方貴族,但必須接受樞密院的監督,州官府會派遣監督官員,定期匯報各蕃兵軍隊情況。而且州府若有征召,地方貴族有義務領蕃兵響應。
原征召兵現為衙軍,屬于兵部,內可與衛軍共守靖土,外可征戰四方開疆拓土。主要分有衙兵與義兵兩種。
衙兵大都在郡級或縣級行政單位中服役,實行屯田制和軍戶制,最早是靖文君為了安置投奔靖州的外來人口和龍口而設。按駐守地區的安全和生產程度實行八分耕種二分衛戎或七分耕種三分衛戎的模式。平時自給自足,維持地方穩定。每個軍戶家庭需保證一人或一龍可隨時服役,另有一人或一龍可充當隨行輔兵民夫。軍械由個人和官府共同負擔,一般兵員負責兵器,官府發放甲胄。但均由個人養護,缺失損壞自行補足。
按照出土的靖州律法,歷史學家們得知編戶中凡人類成年男性與龍族成年雄性甚至特殊時期非孕期雌性都有終身服役的義務。在服役期中,如無征戰,則各地郡兵要輪流到州府服役一到兩年,稱為“府役”或“京役”,由樞密院或兵部分配。其他年每年還要在所在地方軍營服役一到兩個月,稱為“地役”。除此之外這些郡兵還要輪流到邊關戍戎,每次兩周,稱為“邊役”,但距離邊境較遠的地方士兵可以通過交錢免除此役,銀兩多少由所在地與服役地距離決定。
除此“三役”之外,如有征兆,由兵部下發兵符,指派將領領導。戰時或有少量軍餉,戰利品和獎賞也歸士兵私有,且征戰時士兵所屬家庭免稅。累計的軍功也可以用于提升爵位或換取賞賜,戰后仍回原籍。
這一制度雖然提高了當時西靖的國力,但后世史學家對于這一制度的態度一直頗有爭議。不過仇貴平考證發現西靖雖然法定服役時間長,但一般經過幾輪京役后就士兵會被州府默認轉為預備役,不會再召去服府役,攤派的地役和邊役也會越來越少甚至免除。在有征召時州府一般也都是先征召更年輕的士兵。
義兵并不是正式的士兵,主要由非編戶組成,有時囚犯或流民這樣地位底下者也會被強征入其中。一般為人類七戶出一兵,龍族五戶出一兵,軍械自備,平時不脫產,農閑時演習訓練,通常在現有的官軍兵與募兵不足時作補充之用,但同樣可論戰功升遷,甚至可以憑借戰功脫離非編戶這一行列。
除改革舊軍制外古佛斯和威子攸還新創了兩個軍隊——天圣軍和八大營。其中天圣軍前身是靖始君與靖高公起兵前的哈雷克部親衛隊,都是富戶貴胄。在北海內戰中隨始君和高公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靖州府建立后,哈雷克親衛隊吸收將士遺孤與功勛子弟對其進行擴編,并重新分配軍田;文君明公時期改稱元從軍,專職拱衛首府和負責儀仗。而古佛斯和威子攸將其繼續擴編為天圣軍,并劃入樞密院治下。
營兵是完全在實戰中誕生的產物,古佛斯和威子攸之前的靖州軍制思想還是挪威的思想內核,即海陸空三方互不統屬,戰爭往往也不得不分別進行。古佛斯和威子攸發現了這種制度在當時通訊條件下的弊端。為了反攻冰島古佛斯和威子攸重新訓練了四支軍隊——四支軍隊各有所長但同時涉獵海陸空三方。
海陸空同時行動將戰場真正立體化,這要求兵員與將領極高的素質,因此這四支軍隊的兵員與將領均從全國各地的精銳中抽取,外加招募或雇傭外籍精銳士兵。戰后威子攸和古佛斯并未將其解散,而是讓他們在州府周邊駐營,并逐漸將其拆解擴充為八大營,也稱京營、中央軍,隸屬于兵部。
關于八大營的分工有太多史實記載,沒什么爭議。分別是寧海營,泛海營兩個海軍營。其中寧海營為海軍主力,也稱靖州中央水師。泛海營則為以海龍為主的特別突擊部隊。
武云營,神機營是兩個空軍營。其中武云營為主力軍;神機營為空中特種部隊。
鐵血營,驃騎營,千夫營和武威營四個營為陸軍營。其中鐵血營為火器部隊,驃騎營為精銳輕騎部隊,武威營為主力,千夫營為重騎兵。
八大營平時除獨立訓練外也會進行協同演習。一旦投入實戰各營間可靈活融合,快速組成一支強大的軍隊。
作為國家精銳營兵的裝備自然也是最好的,因此營兵兵員多為富戶——士兵不僅需要按要求自備部分武器裝備,而且沒有軍餉。但其家室不僅減稅,還時常發放有糧食,布匹,棉花,木炭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