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佛斯和威子攸統治時期,靖州武德充沛,無人敢敵,為靖州和平發展打下基礎。
1117年,古佛斯去世,謚號靖襄君,葬于茂陵。龍公威子攸于1119年退位為古佛斯守陵,直到1121年去世,謚號靖桓公,葬于原陵。
三代靖君龍公為靖州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定的外部條件。古佛斯之子西古德和威子攸的龍儲威士榮即位統治靖州后,開始削弱內部舊貴族勢力,意圖徹底擺脫挪威對靖州政治的影響。
西古德與威士榮先從軍改開始,推行以《榮軍令》為綱領的榮軍政策——主要包括中央開設榮軍院,減稅,提高軍餉。地方劃分住所與田產集中安置在戰爭中負傷殘疾兵員等政策。當然不是所有兵種的待遇都一樣。分九等待遇,而蕃兵被排除在外除外,他們完全不享受任何優待待遇,但州府開始和地方共同負擔一部分他們的軍餉。
在軍改完成后,靖庭強令靖州富家豪族和外戚遷居于靖六陵,配合左右孝陵衛守衛供奉永、長、孝、德、茂、原及其附屬諸陵,建設靖陵城,也稱靖陵縣。
種種舉動終于激起舊貴族集團反抗,面對叛亂西古德與威士榮毫不猶豫的鎮壓。由于靖君-果狄主持的議政院議會制已經崩潰,為了保證不誤戰事,西古德廢議政院,親自選拔了一批官員組成政事處,并讓世子比約恩留守監督。鎮壓勝利后,西古德拆分改組政事處為共治院與尚書臺,后又將尚書臺改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和共治院一院。
另外趁凱旋余威,西古德和威士榮把靖州貴族封地分成食邑,湯沐邑,封邑三種。
食邑貴族對封地內沒有任何自治權,有時甚至只能遙領,不能就藩,只是榮譽稱號,一般分封給非宗族功臣。
湯沐邑與食邑大體相似,但受封者一般為人類女性或龍族雌性,而且一般為終身制而非世襲制。
封邑是食邑的進階態,當食邑受封者得到“護境符”后,可在封邑中與地方官員共掌掌管民政與軍政之權。以西古德與威士榮在平定叛亂后下達的政令,按照不同等級的護境符從“保境安民”鐵符、“敕令護州”銅符、“忠恭謹善”銀符,到“承制安邦”金符所統私兵的數量從五百到五千不等,獲符者一般是宗室成員和內戰中及時投誠而幸存下來的三位舊果狄。這些兵和將均由靖庭派遣,由封爵與靖庭共同負擔軍費,蕃兵制自此不復存在。
無論哪種爵位,平時封爵都不得擅自出所屬封地,而且要接受靖君特派使的監督。
靖州由部落時期向中央集權時期的轉變此時告一段落,哈拉爾二世加于靖州內部的枷鎖也終于被摘下,霧緣從一個野蠻的邊緣地區變成了一個有能力參與群雄逐鹿的強大勢力,無人敢小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