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科多心里雖然有些不悅,但還是勉強笑了笑,說:“既然如此,那就只能等韋大人回來了。”
尚寧王笑著說:“好啊,歡迎你們在琉球多待一段時間,好好欣賞一下我們琉球的風土人情。”
隆科多無奈地點點頭,說:“好吧,既然如此,我們就在琉球多住些日子吧。”
尚寧王熱情地邀請道:“隆大人,不如就住在我們琉球的驛站里吧,那里環境清幽,適合居住。”
隆科多欣然接受了尚寧王的邀請,帶著眾人住進了琉球驛站。
接下來的日子里,隆科多每天都會去海邊散步,期待著能看到韋曉寶乘坐的船只歸來。
他心中暗暗祈禱,希望韋曉寶能夠早日回到琉球,讓自己完成招安的使命。
…………
101長江號巨艦穩穩地航行在中間,201巨龍號與202青龍號分別位于兩側,形成了一個穩固的三角陣型。
它們猶如鋼鐵巨獸一般,沿著華夏的東海岸線緩緩前行,穿越過灣灣海峽。陽光灑在巨艦的金屬外殼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經過漫長的航程,這一天,他們終于快要抵達夏門港。
這時海面的船只多了起來,那些商船見到這三艘巨艦上掛著倭國、琉球、高麗以及不知名的天地軍軍旗時,都覺得匪夷所思,紛紛避讓,生怕惹出什么事端來。
艦隊首先抵達金門,這里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史書記載,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金門開始建立起一座城池,取名義州;到了唐代時期,它又被更名為浯州;進入宋元時代,州郡制度被廢除,這里歸屬于泉州管制;直到明代,才再次恢復州縣的地位,仍被取名浯州。
時間來到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率領龐大的船隊下西洋,以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
為了確保船隊的安全以及沿海地區的安寧,朱棣決定在浯洲設立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塞。當時,朱棣對這個地方十分重視,苦思冥想之后,終于想到了一個合適的名字——金門。
原來,這個名字的靈感來源于《詩經·大雅·蕩》中的一句:“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詩中描繪周武王克商朝的偉大功績,稱贊他如同一道堅固如金湯的屏障,成功地捍衛了天下。
朱棣巧妙地借用了這個比喻,將浯洲比作一道金湯,意味著這座城市擁有著堅不可摧的力量,可以雄鎮海門。
自那時起,浯洲便有了“金門”這個響亮的名號。
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清兵終于成功攻克了金門島,并開始實施“遷界令”政策,強迫島上居民全部遷往內地。
他們還毀掉了城墻和城門等防御設施,使得這座曾經繁華的城市變成一片廢墟。
這一舉措不僅讓當地居民失去家園,也對金門的經濟、文化造成了嚴重破壞。
直到1680年,康熙十九年,清政府才重新設立金門鎮總兵府,但依舊限制居民回遷。
不過到了1683年,清政府放寬了限制,允許部分居民回到故鄉。隨著時間推`門開始逐漸恢復生機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