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普奧聯軍4.3萬人,超過100門火炮圍攻華沙。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率軍擊退了普魯士軍在沃拉方向的進攻,普奧聯軍圍攻華沙陷入僵局。
7月27日,科希什丘科為策應華沙戰事,下令大波蘭地區全面起義。8月22日,普魯士軍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被迫撤退到布佐拉河,在撤退過程中損失接近一半軍隊,華沙之圍暫時解除。
在東線,受到波蘭游擊隊襲擾的俄軍也遭遇到一系列失敗,盡管損失不大,但士氣嚴重受挫,不得不放棄了圍攻華沙,繼而退守國境線,等候來自蘇沃洛夫元帥的援軍。
期間,奧什一度拋棄了法軍觀察員的身份,在眾多波蘭指揮官的支持下,暫時接替了因意外受傷,而昏迷不醒的科希什丘科司令,主持了第一次華沙保衛戰。
這一舉措,是科希什丘科鑒于波蘭軍隊內部矛盾重重,預先做了一個后續安排,不想還真的派上了用場。
此外,作為法蘭西的軍團級指揮官,奧什作戰經驗豐富,處事果決,而且為人謙遜,進退得當。尤其是與其他的波蘭指揮官不存在任何的利益沖突,反而能夠得到起義軍上下的支持。
不僅如此,在科希什丘科的有意無意的安排下,奧什與波尼亞托夫斯基親王的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安娜結識,兩人很快就在一起同居。因此,奧什也被很多波蘭上層貴族視為“自己人”。
等到普俄聯軍不得不從華沙城下退卻,以及科希什丘科恢復健康后,這位法國將軍隨即主動交出了全部軍權,繼續以軍事觀察員身份待在科希什丘科身邊。
無論是奧什,還是科希什丘科,他們都深知第一次華沙保衛戰的勝利,僅僅是延緩了波蘭滅亡時間。
8月中下旬,孤立無援的立陶宛和拉脫維亞兩地先后向俄軍投降。至9月中旬,隨著俄國本土調來的軍隊增加,起義軍的形勢越來越絕望,特別是蘇沃洛夫軍團加入了戰局。
9月中旬,蘇沃洛夫的軍團打穿了波蘭布格河防線,渡河進攻西拉科夫斯基所部。此役,蘇沃洛夫以1000人的損失殲滅對手5000軍隊,為波蘭防御東線國門的正規軍基本被消滅。
此時波蘭陷入絕望的三面作戰中,數量本來就少的起義軍被迫放棄許多地區。東面蘇沃洛夫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南部奧地利軍隊更是沒有受到任何抵抗。因為此時科希什丘科正率軍與西面的普魯士人鏖戰。而奧什再一次被留守華沙,擔當起臨時司令官。
9月25日,科希什丘科忽然回到華沙,他神情沮喪的告訴面前的法國將軍:“我們即將戰敗,而祖國的領土和人民也行將遭遇列強的瓜分蹂躪,但波蘭不會滅亡,永遠不會!”
那是科希什丘科為未來的波蘭復國-軍準備了1700個復仇的種子,他們將保護同樣數量的老弱婦孺,以及法國-軍事援助團部分成員,一同將前往530公里外的薩克森選帝侯國,以及1200公里外的法蘭西共和國。
不僅如此,科希什丘科與其他波蘭愛國者每年計劃從波蘭境內,動員5百到1千人的波蘭愛國青年前往法國,以法籍波蘭人身份接受軍事訓練,跟隨法軍作戰,并愿意為共和國獻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