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要求,就是當法蘭西決定東征普魯士、奧地利與俄羅斯的時候,這些波蘭軍人必須無條件的參加波蘭的復國之戰。
有離開的,也有留下的。在法國-軍事援助團的125名成員中,除了12人已經不幸陣亡外,另有65人自愿留在波蘭……
10月1日,當科希什丘科決定親自出城迎戰俄國-軍隊的時候,奧什也帶領那支3500人的隊伍,離開了華沙,一路向西,開始了長達兩周的逃亡之路。
10月10日,波蘭軍隊在馬切約維策附近與俄軍主力遭遇,不幸戰敗。指揮官科希什丘科三處負傷,鮮血迸流,不省人事,墜馬被俘。這是奧什在德累斯頓王宮聽到的消息。
在修整兩天后,奧什將那位安娜公主安置在薩克森王宮,自己帶著隊伍繼續向著萊茵河前進。抵達法國邊境的時候,他們從過往商人那里得知一件可怕的事實。
那是俄國將軍蘇沃洛夫率部攻下了華沙之后,竟然下令屠殺了兩萬多手無寸鐵的平民,制造了慘劇人寰的“普拉加大屠殺”。
有俄軍的親歷者描述了那個過程:
“他們從房屋的窗戶和屋頂向我們射擊,我們的士兵沖進房屋,殺死了所有人……我們的士兵向平民開槍,女人尖銳的尖叫聲,孩子們的哭聲此起彼伏……不需要任何的憐憫!我們的士兵大聲喊叫并殺死所有人,不分年齡也不分性別。
戰后,我沿著維斯瓦河行走,在它的岸邊躺著成堆的尸體和死者:戰士、居民、僧侶、婦女和兒童。看到這一切,一個人的心碎了,他的眼睛難以直視……被殺害的人是數不勝數的。”
來到斯特拉斯堡的時候,奧什領著那3200人的流亡軍隊,在面對萊茵河東岸的波蘭方向,鄭重發誓:12年之內,他將帶領15萬法軍重新殺回華沙,為波蘭復國!
12年,這是安德魯給予奧什的準備時間,也是一種承諾。假如奧什能夠逆天,改變他本人不幸英年早逝的命運的話。
作為日益成熟的政客,安德魯不會像那個多愁善感的奧什,對一個遠在千里之外的陌生國度充滿任何感情。盡管后世普遍認為,這場波蘭大起義間接幫助了困境中的法國。
但那又如何?安德魯不愿意犯下與拿破侖相同的錯誤,與俄國進行一場沒有任何利益的戰爭,除非存在不得不出兵的充足理由。
就在奧什發出“萊茵河誓言”的時候,安德魯也因為南部戰場上的一次重大變故,而不得不離開巴黎,再度領兵出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