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新審視了鐵路橋梁的建筑方案之后,博達等人一開始是將馬恩河上的木橋變成經久耐用的石拱橋,盡管橋梁的建設周期增加,且造價不菲,但安全性大增,可以保證未來使用20年。
不過,科學家們一貫不喜歡墨守成規,穿越者更是如此。
等到安德魯院士提出要效仿英國人在16年前,于塞文河上建成的煤溪谷鐵橋,取代有些過時的石拱橋時,上述提議立刻受到了數學家、物理學家與橋梁工程師的追捧。
當然,前提是執政官必須保證,在馬恩河上建造鐵路橋的所有經費。
需要說明的,1779年建成的煤溪谷鐵橋,是世界上第一座鑄鐵拱橋。其后的數百年來該橋保持運營,是現代鋼橋的奠基工程,同時被稱為英國工業革-命的重要遺跡。
在法國大革-命的后期,由于戰事加劇,使得巴黎中-央政-府對于洛林地區的煤鐵采礦與鑄鐵冶煉非常重視,屢次派出督促生產的特派員,保障槍炮原料(鑄鐵)的產量。
那些由國會議員擔當的行政特派員中,不乏懂行的專家,土木工程師布雷斯提出效仿英國的焦炭煉鐵,擺脫對木炭的嚴重依賴。此外,還可以借助當地的豐富水利帶動鼓風,提升冶煉的產量與質量。
等到熱月政變,尤其是安德魯進入救國委員會,正式執掌法蘭西政權之后,洛林地區的采礦業與冶金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1795年開始,得到巴黎政-府大力扶持的“皮埃爾兄弟蒸汽機制造工廠”,繞過了一切專利障礙,迅速仿制出的一批瓦特蒸汽機,因為價格低廉,服務到位,得到了洛林煤鐵銅礦業主們的青睞。
在向外運送礦石,并為礦井排水的同時,蒸汽機的使用也保證在那些金屬冶煉場里,各種高爐的建造不再受到地域的嚴格限制。
負責洛林礦區的中-央政-府專員,很興奮的寫信告訴執政官,預計洛林地區在1795全年的生鐵產量將會達到驚人的6萬噸,占到全法國(含比利時與盧森堡)產量的60%。
6萬噸生鐵產量對于1795年的洛林而言,的確意義非凡,相對于去年增產了一倍有余。
然而,全法國10萬生鐵產量的數據,卻顯得很一般。那是在大革-命之前的波旁王朝時代,全國的生鐵總量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13到14萬噸。此刻,海峽對岸的英國也不過7萬噸的生鐵產量,法國幾乎是英國的兩倍。
不僅如此,當時的法蘭西還沒有包括比利時、盧森堡,這般擁有不少冶煉工場的新領土。
換言之,法國的生鐵總產量依然沒有恢復到歷史峰值。與此同時,英國的生鐵產量將會在1795年突破12萬噸,等到世紀之交的1799年的時候,英國生鐵總量會達到驚人的20萬噸,之后……
相對于棉紡業啟發了工業革-命,蒸汽機帶動工業革-命走向高-潮的說法,穿越者更加信奉德國那種“鋼鐵即國家”的信念。
對于那些賺錢容易的棉紡織業、罐頭與食品加工業、印染業、包裝印刷業,以及卷煙產業等,安德魯一貫都是借助銀行信貸來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無論是巴黎還是地方政-府都不過多的過問,通常只是建設產業園,方便服務與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