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德魯的設想中,下萊茵集團軍就是幫助自己的大兒子奧古斯特多搶地盤,使得魯爾大公國的國土面積超過3.5萬平方公里,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公國;而上萊茵軍團才是第一階段的進攻主力部隊,沿著內卡河強攻斯圖加特(符騰堡),以及東南方向的慕尼黑(巴伐利亞)。
一方面,是要迫使與斯特拉斯堡近在咫尺的南德意志諸侯,尤其是符騰堡和巴伐利亞退出反法同盟;另一方面,搶占多瑙河上的重鎮烏爾姆,繼而打開沿著多瑙河進攻維也納的道路。
安德魯對勝利自然是信心百倍,那是他知道南德意志聯軍除了奧地利元帥維爾姆澤親率的2.5萬奧軍外,其他的2萬聯軍不是所謂“行政圈”(來自小邦國)的魚腩部隊,就是從后方調過來的奧地利、波西米亞和匈牙利的新兵蛋子,這些人現在還在農田里勞作。
還有一點,穿越者“非常大膽的預判”維爾姆澤元帥和他的精銳部隊將會在萊茵戰場正式開打之際,突然被弗蘭茨二世皇帝強行調走,繼而南下,支援北意大利戰場的奧撒聯軍。
為了讓拿破侖和他的軍隊更富有攻擊力與侵略性,安德魯已從半年前開始,就有條不紊的將意大利軍團從一個三流軍團,提升到僅次于兩個萊茵集團軍的主力軍團,事實上已經超過了儒爾當指揮的阿爾卑斯軍團。
據此,督政-府的陸軍部與總參謀部已將意大利軍團總兵力增加到10萬,其中用于進攻的野戰部隊不低于6.5萬,而另一時空僅4萬,增長了60%以上。此外。該軍團還配屬了包括“勝利者臼炮”在內的各種大口徑火炮,軍械與軍需都是參照一流軍團的標準進行配置。
現如今的意大利軍團早就不是另一時空那種,“士兵們通常都是饑一頓、飽一頓,他們之中的一半沒能身穿共和國的藍色制服,另一半則衣衫襤褸,破舊不堪,很多人長時間保持著赤腳行軍方式”,以至于被奧地利與撒丁聯軍譏諷為“一支來自貧民窟的乞丐部隊”。
不僅如此,安德魯執政官還要求總參謀部做好規劃,一旦拿破侖發出求援,就從形同雞肋的瑞士軍團(阿爾卑斯軍團)那邊,緊急調集2個精銳師團,火速增援北意大利戰場。
安德魯相信等到再過一兩個月,當“全新”的意大利軍團正式交到拿破侖-波拿巴將軍手中之后,那位“荒野雄獅”理所當然的會在意大利半島上,創造更多、更輝煌的軍事奇跡。
而一旦德意志聯軍上萊茵集團的主力部隊,維爾姆澤所部被南調之后,佩里尼翁將軍指揮的上萊茵集團軍將以摧枯拉朽之勢,攻入南德意志諸侯國,繼而首先將符騰堡剔除反法同盟,然后就輪到巴伐利亞了。
除了在之前,剛剛結束的斯特拉斯堡的“站隊外交”中,至始至終都明里暗地的,和法蘭西保持同一陣線的少數德意志諸侯國(如巴登公國)之外,其他的封建君主必須受到共和國-軍隊的嚴厲訓誡,割地賠款還算是輕的,更嚴重的將會有亡國之災。
安德魯繼續說道:“等到我軍第一階段的任務全部或是大部完成之際,德意志戰場就將進入第二階段,其主要任務就是吸引并消滅奧軍主力。依據我與總參謀部的預判,德意志聯軍的主力部隊12到15萬之間,其中上萊茵與下萊茵大體相當,都是4到5萬,而總指揮卡爾大公親自掌握的總預備隊,所謂的中萊茵集團,也將是4到5萬左右。
依照雙方的兵力22萬對15萬的對比,我方處于明顯優勢,無論從哪個方向實施進攻,都會形成以多打少,恃強凌弱的格局。而開戰后,尤其是第一階段戰役勝利之際,卡爾大公也將會迅速醒悟。
由于敵方在兵力、裝備、指揮與士氣方面都不如我軍,那位奧地利王子唯一的翻盤機會,就是引誘我軍深入德意志腹地,盡可能的拉長法軍的交通補給線,迫使我軍不得不分散兵力于各個城鎮隘口;然后,卡爾大公再集中德意志聯軍的全部主力,尋找一個最佳機會在某個方向,對我方的上下萊茵集團的某一個,實施分割包圍。即便不能圍而殲之,也要將其重創,趕回萊茵河對岸;最后,留下少量警戒部隊,主力隨之轉頭南下或是北上,進攻另一個深入德意志腹地的我方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