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光源和雙縫板之間放置一個屏幕,以<span>便</span><span>觀</span><span>察</span><span>干</span><span>涉</span><span>圖</span><span>案</span>。屏幕采取的是白色紙張作為反光材料。
3.將雙<span>縫</span>板放在光<span>源</span>和屏幕之間,使得光線通過兩個小孔射向屏幕。縫隙大小要<span>相</span>同。
4.在適當的光線條件下,觀察屏幕上的光斑分布情況。根據實驗條件不同,會出現不同的干涉條<span>紋</span>。
5.對屏幕上的光<span>斑</span>進行測量并記錄數據,計算出干<span>涉</span>條紋<span>的</span>間距和數量等參數,以便后續的分<span>析</span>。
“在雙縫干涉實驗中,當光線穿過雙縫板時,會形成一系列交替明暗的干涉條紋。這些條紋的形成是由于光子在穿過雙縫板時,相互干涉產生的結果……
但依據牛頓的經典物理學的解釋,光子應該表現出粒子的性質,因此它們應該通過雙縫板上的兩個小孔中的其中之一,撞擊屏幕上一個點。然而,在實驗中觀察到的情況卻與這種解釋不同……
實驗證明,當光線穿過雙縫板時,它們并不僅僅只是像粒子一樣直線飛行,而是會發生波動,形成干涉條紋。這說明光即具有波動性又具有粒子性,或者說體現了波粒二象<span>性</span>。”
傅里葉的<span>這</span>一段總結性發言在與會者中,最<span>終</span>激起了軒然大波,很快,臺下的法國物理<span>學</span>家、數學家與其他科學家,紛紛起身鼓掌,為這一群年輕人的重<span>大</span>發現而吶喊助威。
曾幾何時,當天才的笛卡爾提出光的兩點假說之后,法國人就在光學領域徹底落后于老對手英國近兩百年。而在今日,終于有了揚眉吐氣的這一天。
盡管在場的科學家們大都知道,<span>傅</span>里葉、安培、馬呂斯、呂薩克與<span>泊</span>松,<span>這</span>些年輕人的<span>眼</span>下成就,不過是他們“站到一個更年輕的巨人”的肩膀上。而這個年輕的巨人,就是安德魯-弗蘭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