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18世紀的瑞士地圖,發現這是一個由13個選舉權的舊州,加盟地區,以及共同監管地區構成的政治版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謂的瑞士邦聯,就像是一個小號的神圣羅馬帝國那般。
瑞士的“舊州”,包括蘇黎世州、伯爾尼州,巴塞爾州,瓦登州、沙夫豪森州,等等。在16世紀時,瑞士地區的13個自治的諸侯國正式組成的瑞士邦聯:分別是6個森林州和7個都市州。
1499年,瑞士聯軍在成功擊敗了神圣羅馬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的軍隊之后,各州就已經取得了實際上的獨立。
然而,瑞士邦聯依然屬于神圣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至少是在名義上。不僅僅是日耳曼人構成了瑞士的主體民族,而且瑞士邦聯依然會派遣自己的外交特使,參加位于雷根斯堡的帝國議會。
只不過,瑞士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同德意志各諸侯國,尤其是與神羅皇帝對話。此外,瑞士各州的很多政治寡頭、封建領主與城市議員都擁有神圣羅馬帝國的貴族封號。
至于這13個“舊州”的地位,與帝國的選帝侯很相似。“舊州”各自推選一名領袖(執政官),一共13人,他們將共同組成瑞士邦聯的共和政體,邦聯議事會(執政官聯盟)。執行邦聯政-府共同對外的政治外交與軍事防御職能;對內方面,邦聯政-府基本上屬于無為而治,連最基本一部邦聯憲法都拒絕草擬。
加盟地區屬于16世紀之后,申請加入瑞士邦聯的地區,與其他的“舊州”一樣,它們也擁有不接受邦聯議事會影響的本州議會、政府和法院,但加盟各州暫時沒有選舉邦聯執政官的權利。除非是得到了13個“主權州”的集體同意。
在這方面,意大利表現的很受傷。因為即便給瑞士人10個膽,也不會去主動招惹東面的神羅與西面的法國,這樣的強大鄰居。很快的,他們就把對外擴展的注意力,投向了一盤散沙的北意大利地區。
在三十年戰爭期間及之后的幾次王朝繼承戰中,瑞士邦聯以防御外來入侵為由,蠶食了意大利在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固有領土。不久,瑞士人又通過選舉賄賂等手段,成功促使上述領土成為瑞士邦聯的“觀察員地區”。等到一段時間之后,便可以正式申請入盟。
另一時空中,拿破侖在1797年于北意大利建立的那個姊妹共和國,之所以能受到意大利民族主義者的堅決擁護,就是拿破侖強迫瑞士“割讓”了原本鯨吞蠶食北意大利的阿爾卑斯山地區。
共同監管地區,典型的就是巴塞爾主教領地,不僅申請加入了瑞士邦聯,還在神圣羅馬帝國境內的萊茵河流域擁有大片飛地。此外,日內瓦地區,同樣也屬于瑞士與法國共同管轄的一個特殊州。
1792年之后,由于統治巴塞爾與日內瓦兩地的世襲家族(貴族寡頭),為了應對大革-命的猛烈沖擊,干脆將奧地利軍隊引了過來,還資助成立了法國的流亡貴族軍,
毫無疑問的,法國革-命政-府接受了瑞士人的挑釁,于是巴塞爾與日內瓦就成為了革-命法國與奧地利的交戰地,1794年之后,擁有人海戰術的法國-軍隊最終獲得了勝利。
作為報復與懲戒,土地肥沃且具有戰略意義的巴塞爾,在法國熱月政-府時期被強行吞并。至于日內瓦,成為了一個受法國影響,而不聽從伯爾尼邦聯議事會政治、軍事與外交策略的游離州。但它既沒有獨立成為法蘭西的姊妹共和國,也沒遭遇法國的吞并。
在宗教方面,瑞士是(新教)加爾文宗的發源地,在瑞士邦聯的東部地區,屬于加爾文宗的主要勢力范圍。
在“邦聯議事會”的十三個有實力的席位中,天主教徒與新教徒分別掌握了七個與六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