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執政官經常表述的“1796年-1797年的德意志戰爭”,事實上在1795年就已經開始了。或者說,自從法軍全面占領萊茵蘭,與德意志諸侯國的戰爭依然持續著,只是戰爭的范圍與強度不同罷了。
進入1796年的時候,戰斗范圍大部分僅限于萊茵河東岸30公里區域內。法軍的攻擊目標也非常明確,那就是將各個軍輪換的拉出來,交替打打陣地戰和攻堅戰,持續拔掉位于萊茵河東岸的各個防御堡壘。
1795年10月的科布倫茨軍事會議上,在最高統帥洞悉了卡爾大公的“堅守要塞,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略意圖后,法軍總參謀部與上下萊茵集團,有針對性的部屬了“穩扎穩打,拔掉釘子,步步為贏”的應對方案。
在安德魯統帥部所處的上萊茵集團,其打擊范圍是從萊茵河上游巴塞爾、許寧根,延續到北面的曼海姆和美因茨(威斯巴登)。
在1790年之前,法國與德意志已經在此建設了系統性的高架渡橋和堤道,使得行人與馬車渡過萊茵河變得方便、快捷、可靠。
即便是遭遇戰事不利,無論是法國人,還是沿河兩岸的德意志諸侯也從未考慮炸毀這些花費重金建造與保養的萊茵河渡橋。
在表面上,法軍的上萊茵集團與下萊茵集團一樣,采取普遍開花的方式,但攻擊重點卻是集中于曼海姆周邊,也就是內卡河與萊茵河交界區域的30公里范圍內。
那是從巴塞爾、許寧根這兩個南端橋頭堡取進攻德意志腹地,繼而威脅奧地利,需要翻越遮天蔽日的黑森林(山脈),連綿不絕的哈爾茨山脈與險峻陡峭的呂萊山脈。不僅行軍中途容易遭遇小股敵軍的伏擊和襲擾,而且在這種糟糕的山區地形行軍、作戰,給法軍后勤補給造成的傷害成都,至少五倍于平原。
至于從凱爾鎮與卡爾斯魯厄進軍德意志,倒是可以減少一大半的山路。不過,考慮到法蘭西過于強大,而嬌弱的巴登就躺在彪悍的法國身旁,兩者之間僅有一條萊茵河,加之普法爾茨選侯國的血淚教訓,巴登公國的新任外交大臣萊岑施泰因男爵,已代表巴登大公正式宣布,將在這一場“德法戰爭”中保持絕對的中立。
對此,無論是法蘭西共和國,還是神圣羅馬帝國的外交官都表示了充分的理解。所以不到萬不得已,安德魯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破壞巴登的中立國地位,下令法軍直接穿越巴登公國的領地,進軍符騰堡和巴伐利亞。
另外一種考慮,在進攻斯圖亞特、慕尼黑與維也納過程中,安德魯需要友善的巴登商人,幫忙提供與運輸法軍的軍需補給。
對交戰國做補給交易,這屬于中立國的一個灰色區域,只要不是巴登政-府主導,而是貪婪商人們的自發行為,基本就沒太大問題。
三個月前,在意外獲得曼海姆及周邊要塞后的整整數周內,上萊茵集團卻一直按兵不動。
直到圣誕節前一周,上萊茵基因的兩個軍,維克多指揮的第七軍與勒費弗爾指揮的第六軍,分別沿著內卡河的南岸與北岸,突然發動猛攻,連續攻占了曼海姆到海德堡之間的大片區域。
兩天之后,普法爾茨選侯國的臨時首都海德堡就處于法軍火炮的威脅之下。法國人的這種凌厲攻勢,直接嚇得普法爾茨選侯卡爾四世,遠在慕尼黑的他一度要求內閣將首都從海德堡再度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