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法軍并沒有貿然的對有著完善防御體系的海德堡發動進攻,第五軍和第六軍僅是在內卡河兩岸建立了幾個軍事觀察哨,就將進攻方向放在曼海姆到海德堡之間,內卡河沿岸幾個拒不投降的堡壘要塞,這其中就包括拉登堡、埃珀海姆要塞、多森海姆要塞等。
依照結束三十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規范的戰爭準則,優勢法軍在圍困一座城市要塞后,就會派出一名“和平使者”入城,希望駐軍指揮官投降,通過和談方式來取代不該有的血腥攻防戰。
通常而言,法國將軍們會表現出異常的“寬宏大量”,允許守軍攜帶武器、戰馬和軍旗(團旗),甚至是拖著火炮離開城池要塞,返回數十公里外的敵方大本營。但必須在法軍監管下,留下所有的彈藥。
此外,如果要塞位于人口稠密的城市,法軍指揮官也保證將嚴格約束士兵不會隨意離開要塞而進入城市,但需要市政廳及時繳納一筆現金支付的戰爭稅,以及指定數量的軍需補給品。
內卡河北岸的拉登堡守軍(沒錯,的確是這個怪異的名字),就是這樣友好的方式,與法軍完成了“交接”,雙方不費一槍一彈。
那是拉登堡盡管是一座軍事堡壘,但距離曼海姆太近,很多士兵家眷都在曼海姆周邊,加之該堡壘年久失修,根本經不起重型火炮的摧殘。所以一等到法國人開始招降,守軍指揮官猶豫沒過一分鐘,便欣然接受。整個交接過程中,敵我雙方都顯得一團和氣。
拿下內卡河南岸的埃珀海姆要塞,就相對麻煩一些。那是守軍指揮官拒絕了第七軍的第一輪勸降。
很快在大批騎兵的掩護下,法軍的工兵和炮兵紛紛出動。
受到沃邦攻城法熏陶了上百年的法國工兵部隊于城池三公里外,開始挖掘第一道平行城墻的壕溝。
與此同時,法國炮兵的戰略級打擊力量,多門“勝利者臼炮”也部署完畢。當100公斤的大鐵球從數百米的高空從天而降時,一旦被擊中,地面的一切人類建筑物都無法承受之重,摧枯拉朽般的被摧毀掉;而臼炮使用的開花彈也能大面積掃射陣地前沿的守軍士兵。更為糟糕的,在四公里的距離上,守軍只能一味的被動挨打。那是他們的防御重炮,其最遠射程也不過2.8公里。
于是,等到法軍轟炸的第五天,也就是攻城部隊成功開挖了第一道壕溝,準備做“z”字形轉進時,埃珀海姆要塞的守軍指揮官向城外派出了一名和談使節。經過一番并不太復雜的交涉后,埃珀海姆要塞的守軍接受了法國的全部條件,集體放下了武器,打開通向要塞大門。
作為交換條件,埃珀海姆要塞守軍必須立刻交出所有的武器與火炮,但高級軍官的自衛武器與軍旗可以繼續保留。
守軍官兵在離開棄守的埃珀海姆要塞時,可以攜帶屬于個人的財物,法軍不得對投降的守軍進行搜身。另外,在離開埃珀海姆要塞前,守軍官兵必須公開發誓,一年內不得與法國-軍隊為敵。
至于最后一種方式,就是勒費弗爾指揮的第六軍遇到的硬骨頭,位于內卡河北岸的多森海姆要塞,與對面的海德堡差不多是一河之隔。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