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多森海姆要塞陷落的第三天,海德堡的城市議會強行通過了一項決議案:不再承認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對海德堡的管轄權,而是宣布自治;“禮送”普法爾茨選侯國的一切中-央行政官員,還有所有的德意志軍隊離開本市及周邊地區。
除了公開宣布海德堡為一座不設防城市外,海德堡的城市議會匆匆派出一個和平代表團前往萊茵河西岸,與法國人進行談判。
談判進行的相當順利,上萊茵集團的總指揮佩里尼翁將軍秉承安德魯統帥的意見,沒有為難海德堡的和平使團。
佩里尼翁將軍鄭重承諾:將“拉登堡模式”復制在海德堡市,允許城市議會繼續實施行政自治,而法國-軍隊原則上不做干預,并保證將嚴格約束士兵不會離開城堡要塞隨意進入市區,且買賣公平。
但作為補償,法軍必須接管制約整個海德堡市的城堡要塞。此外,擁有大量財富的城市議會需要繳納一筆用黃金支付的“戰爭稅”,(富庶的海德堡不低于三百萬法郎),以及相應數量的軍需補給品。
所謂的軍需補給主要為食物酒水,包括棕色面包(黑面包)、蔬菜、葡萄酒與豬牛羊肉等,有時還需要大量的馱馬、貨運馬車、帳篷與燃料,以及車夫、船工和搬運工,等等。
不過,依照統帥部的最新規定,但凡收取了戰爭稅的城市,類似馱馬等物質與人工勞務,將從當地商人那里做“集中采購”,而不再強行征收,盡可能的避免對占領區的經濟,進行毀滅性摧殘。
那是安德魯考慮到,征收的食物酒水屬于城市議會稅收的一部分,對平民的傷害程度并不大。但市面上的馱馬、貨車、帳篷與燃料大都屬于商人所有,一旦被軍隊強行征收,會直接導致工商業主破產倒閉,造成大量以此謀生的工人失去工作。
如果再加之無償的勞役,會讓占領區下的一個普通家庭立刻從溫飽線降低到赤貧狀態,從而引發普遍民眾對占領軍的憤怒與仇視。
1796年2月,隨著內卡河沿岸的拉登堡、埃珀海姆要塞、多森海姆要塞與海德堡等地先后陷落,整個普法爾茨選侯國再度處于風雨飄搖中。那是該國四分之三國士(含萊茵蘭),處于法軍的控制下。
不久,原共和國駐普魯士大使,現已調任統帥部擔當外交特別助理的巴泰勒米,毫不隱晦的對外宣稱:“法蘭西之所以對普法爾茨選侯國展開持續攻擊,源自普法爾茨選侯兼巴伐利亞公國王儲,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約瑟夫,派遣了一名叫做‘盧斯塔特’的德意志狂徒,試圖在凱爾鎮的萊茵河渡橋上,行刺法蘭西第一執政官安德魯-弗蘭克。”
此外,這位行使著最高統帥部對外發言人的特別助理還再度聲明,“共和國依然對于萊茵河東岸的士地不感興趣,所以普法爾茨選侯國的原有領地,將會在戰后歸屬于它真正的主人。”
真正的主人,這句話顯然具有語義雙關的特殊含義。
一方面,受法國雅各賓派的影響,歐洲左翼組織一直在渲染“權力源自人民,權力歸于人民”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神圣羅馬帝國與德意志諸侯經歷了上干年演變,其領地早已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