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莫羅的集團軍駐扎在萊茵河以東的許寧根,其中心向北沿奎希河延伸至蘭道附近,左翼則向西延伸至薩爾布呂肯;儒爾當的集團軍則占據了萊茵河西岸,其范圍南至納黑河,然后向西南方向直抵圣文德爾。
等到儒爾當在杜塞爾多夫附近的行動能引起北方奧地利人的注意,莫羅便可從新布里薩克、凱爾和許寧根越過萊茵河,入侵巴登、圍攻或占領曼海姆,進而征服施瓦本和巴伐利亞。
毫無疑問,莫羅的最終目標是維也納;而儒爾當在仲夏的時候理論上應該已經占領了弗蘭肯(法蘭克尼亞)的大部分地區,他將轉向南方,成為莫羅向哈布斯堡首都挺進的后防線。
此外,位于阿爾卑斯山與地中海之間的法國意大利軍團,將承擔德意志戰場的側翼,掩護上下萊茵集團的責任。
早在軍事方案擬定的時候,那位法國的軍事策劃者就計算出,前往維也納的最佳路線是通過德意志,而非意大利。
基于此,他們將大部分兵力,尤其是精銳部隊,集中在長期以來被法國人和神圣羅馬帝國視為兩國政治之間主要障礙的萊茵河。軍隊占領了對岸便可以控制渡口的通道。
為此,在卡爾諾的方案中,為德意志戰場準備了20多萬兵力和三百多門火炮。與此同時,巴黎僅給予了法屬意大利軍團3.7萬人和60門老式火炮,去對抗擁有著5萬兵力的奧地利與撒丁王國的聯軍,便是這一進攻理念的深刻體現。
至于瑞士,卡爾諾和他那卑劣的繼承者安德魯,都表現的很理智,從沒打算以這個貧瘠的山地之國,作為進軍奧地利的跳板。
基于上述情況,卡爾的軍事顧問貝勒加德伯爵曾派人前往萊茵蘭與斯特拉斯堡一帶調查過。證實了投誠者馬丁內茲所說的,并非虛假。
當然,由于安德魯介入,上下萊茵集團軍的兩位指揮官人選,從最初的莫羅、儒爾當,最終被佩里尼翁、索漢所取代。
此外,下萊茵集團軍的進攻重點,卻是在為魯爾公國開疆辟土;而上萊茵集團軍進攻步伐,再度止步于距離萊茵河30公里內的海德堡。依照情報部門的消息,那是法國人在萊茵河對岸的蘭道,等候像巴登、符騰堡與黑森等這類“德意志叛徒”前去和談。
……
從維也納趕赴德意志前線的時候,卡爾大公乘坐的四輪馬車在經過維爾茨堡附近,因為馬匹遭遇一群獵犬而忽然受驚,導致車廂翻滾,將猝不及防的卡爾大公壓在了車廂下面。
萬幸的是,當這位德意志聯軍總司令被部下救出來后,經醫生檢查身體并無大礙,不過是少許擦傷罷了。然而當天維爾茨堡一帶正下著凍雨,還掛起了寒風,僅有一身單衣的卡爾大公就在這場寒風凍雨中待了七八分鐘。
于是不出意料的,意料就很快發生了。在進駐維爾茨堡宮的當晚,卡爾大公忽然感冒起來,什么高燒、頭痛、頭暈、鼻塞、咳嗽,等等,都一股腦的襲來。更為嚴重的,還伴隨著癲癇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