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里納爾宮位于羅馬的奎里納爾山,該山也是羅馬七座山丘中最高的一個山頭。
1574年,教皇格格列高利十三世決定在此修建奎里納爾宮。著名建筑學家、藝術家貝爾尼尼、蓬齊奧、馬斯蓋里諾、方塔那、富卡等人,都先后參加了這座建筑的設計和裝飾工作。
整個工程歷時達一個半世紀,直到1730年才竣工,也是從建成之日起,延續到另一時空的1870年,即是撒丁-皮埃蒙特王國統一意大利之前,奎里納爾宮一直都是羅馬教皇頻繁光顧的行宮。
奎里納爾宮前廣場的中心,高高聳立的方尖石碑的兩邊有兩尊高5.6米的巨人石像,雕刻精細,神態各異,身邊還有兩匹栩栩如生的駿馬。
這些雕塑是羅馬帝國時代根據公元前5世紀希臘原像所作的復制品,它們原在古羅馬君士坦丁公共浴場,后由教皇庇護六世下令搬遷到此。
此刻,身為共和國特使的塔里安在此駐留許久,他微微仰頭,盯望著面前的巨人石像,心中若有所思。
而安德魯執政官曾經的副官,身穿一襲嶄新法軍上校軍禮服的薩瓦里就站在一旁,如今的他已是塔里安的助手。
兩周前,秘密抵達羅馬的塔里安,就代表法蘭西督政-府向執掌天主教教廷的樞密院,表明了自己法國特使的身份,他直接要求將法蘭西第一執政官簽署過的公文,親手交給教皇庇護六世手中。
需要說明的,一貫都以無神論主義者自稱的塔里安,他在向接待自己的紅衣主教提及教皇庇護六世名號的時候,從沒使用任何的敬語與尊稱,這令羅馬方面非常惱火。
于是沒過兩天,法國特使的這一無理要求,便遭到了樞密院的集體否決。如果不是考慮到10多萬精銳法軍此刻正聚集于意大利半島,塔里安和他的助手們早就被天主教廷下令趕出羅馬。
等到法軍在博洛尼亞郊外,圍殲三國聯軍的消息傳到羅馬城時,樞密院的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
一隊隸屬于教皇國的瑞士雇傭兵來到塔里安等人下榻的國賓館,接管了法國外交使團的外圍防務。
一方面,天主教廷是在未雨綢繆,防止法國人伺機煽動羅馬城中的雅各賓派分子鬧事;
另一方面,也是在防范狂熱的宗教分子對法國特使團行不軌之事,從而給即將南下的法軍,洗劫“萬城之城”的羅馬,提供足夠的借口,制造第二次“羅馬之劫”。
1572年,當時神圣羅馬帝國的軍隊剛剛擊敗在意大利的法國-軍隊,但由于缺少軍餉,軍中掀起了反叛之潮,他們強迫軍隊司令查理三世帶他們向羅馬進發,目的就是在富庶的羅馬劫掠財物。
在到達羅馬之前,這支紀律敗壞的軍隊已經在阿夸彭登泰和圣洛倫佐諾沃大肆搶掠了一番,他們本來就有34000余人,在搶掠的過程中又加入了不少土匪和同盟軍的逃兵,由此形成了一批魚龍混雜、毫無組織的兇殘雜牌軍。
5月5日,軍隊到達了羅馬的城墻下。守備薄弱的賈尼科洛山和梵蒂岡城墻在第二天就被帝國-軍攻破,羅馬守軍死的死,逃的逃。
隨著帝國主帥查理三世公爵的意外陣亡,神羅帝國的部隊陷入無紀律的放任狀態:約1000個教皇首都及圣殿的守衛者被殘酷地處決,然后,士兵開始了自發性的大規模搶掠。
羅馬城及其周邊的教堂、修道院,以及高級圣職的宮廷被破壞及搜掠。即使是那些親近神羅帝國的樞機與紅衣主教們,也需要向士兵付錢以保存財產。
5月8日,與教皇克勉七世有私仇的科隆樞機主教入城。跟他來的有他的封地的農民,他們在這里對先前因教皇命令而遭受的劫掠展開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