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統計,羅馬居民死于“羅馬之劫”的人數,估計在12000人左右,而被掠奪的財物價值達1000萬杜卡特,相當于500萬金法郎,或是1.2億法郎。
為何要提及兩百多年前的“羅馬之劫”,那是安德魯在寫給教廷的書信中提及,種種跡象表明:“以英國和奧地利為首的陰謀者正打算策動數以萬計的暴民,在羅馬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流血政變。”
當然,這也并非完全屬于法國人的栽贓嫁禍,或是危言聳聽。
那些從前線潰敗下來的教皇國與那不勒斯王國的軍隊,就開始在托斯卡納大公國里大肆劫掠城鎮和教堂、修道院,甚至有搶劫神父、強-奸修女的暴行。
以至于在托斯卡納大公費迪南多三世逃亡后,留守佛羅倫薩的貴族與官員先是號召市民組建一支護城軍,對抗城外的潰敗軍隊;此外,他們還派出兩撥使節,在一夜之間翻越亞平寧山,從北面請來大批法軍前往佛羅倫薩,里應外合,鎮壓了圍攻城池的數千叛軍。
事后,一名未曾署名的法國著名畫家,“即興”創作了一副政治諷刺油畫:《教皇在羅馬布道》,繼而在整個意大利大肆傳播,意在嘲諷教皇和教皇國不受軍紀的士兵。
問:這些人是誰?答:教皇國的士兵。
問:這些人在干什么?答:洗劫教堂。
問:教皇呢?答:教皇在羅馬布道。
問:教皇為什么不管?答:教皇布道啊。
……
“特使閣下,請這邊走!”負責引導特使覲見教皇的教士在第二次催促法蘭西的外交使節。
然而,塔里安卻表現的無動于衷,那是他忽然想起安德魯在交給自己的一本書中,就描繪著一種歷史更為悠久,氣勢也更加宏偉的建筑,大金字塔與獅身人面像。
“嗯,或許我應該找個時間去埃及看看!”
不知為何,塔里安此刻的心中便有了這樣一種執念,以至于當他回到安德魯身邊,第一時間向執政官提出了上述請求。
在迎接教士的引導下,塔里安與其助手薩瓦里上校,在“候見廳”等待了一會兒,品嘗著咖啡與熱可可。
該廳的四周墻上掛滿以圣經故事為題材的壁畫,色彩鮮艷奪目,形象栩栩如生。只是法國特使對天主教的神話歷史表現的熟視無睹,就在塔里安等人等得有些不耐煩的時候,通向教皇庇護六世的巍峨大門終于打開了。
大使正廳之上,坐在教皇寶座上的庇護六世愁容滿面,在他旁邊的幾位紅衣主教同樣也是憂心忡忡。
前幾天,前線的戰敗噩耗已經傳到了羅馬,那是教皇國、那不勒斯與托斯卡納大公國,三國組建的反法聯軍,在博洛尼亞會戰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慘敗,幾乎全軍覆滅。
此時此刻,來自那不勒斯王國的巴勒莫將軍,以及4.8萬名聯軍官兵,已經淪為法國人的戰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