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臼炮屬于小口徑的“勝利者”臼炮,整個炮體包括底座也不過180公斤,而且拆分成4個部分,與炮彈一起,借助5到6匹騾馬來運輸。
在數天前結束的博洛尼亞會戰,法軍就從戰場上繳獲了三國聯軍數百匹騾子,正好在這此次救援行動中派上了大用場。
隨便說一句,除了東方大國外,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迦太基等一些國家,都曾使用雜交的騾子干苦力,騾子是人類使用時間最久的種間雜交動物。
猛烈的炮擊剛剛平息,就在奧軍軍官沖出營帳,想著集結士兵反擊時,三千多名法軍騎兵已從多個方向沖殺過來,而排在最前面的,是號稱“無堅不摧”的500名胸甲騎兵。
這種法屬胸甲騎兵的所有裝備,包括胯下的戰馬,都來自奧地利重騎兵部隊,那是法軍從德意志戰場上繳獲的。
最初的時候,安德魯并不喜歡這些樣子貨,只是在絮歇的強烈建議下,才組建了實驗性質的500胸甲騎兵。
而在之前的博洛尼亞會戰中,絮歇指揮的500名胸甲騎兵的撞墻式沖鋒,徹底碾壓了三國聯軍僅有的一點點反抗勇氣。時過境遷,南意大利士兵的悲慘命運同樣降落在奧地利人的頭頂。
等到500胸甲騎兵與3000輕騎兵完全攪亂奧軍陣腳之際,而后續趕來的2萬法國步兵,則徹底粉碎了奧地利官兵成建制的反抗。
在得知旺達姆和絮歇正率部趕來增援,全身纏滿繃帶的奧熱羅掙扎著,從病床上爬起來。他命令一旁的拉納將軍,集結城中的5千法軍,即刻從破損的城墻那邊沖出去,全力配合第九軍的大反擊。
在戰斗持續30多分鐘后,見無力回天的貝勒加德伯爵在副官們的勸告下,不得不帶領8千奧軍殘部迅速脫離戰場,繼而沿著布倫塔河河谷的北面后撤。
在被絮歇的輕騎兵一路追殺了數十公里,8千奧軍殘部僅有3千跟隨指揮官貝勒加德伯爵逃出生天。
是役,奧軍3萬主力在維琴察城下,幾乎全部灰飛煙滅,最后能回到退守布倫塔河河谷圣坎迪多的奧軍,連同他們的指揮官貝勒加德伯爵。僅剩下3千余人。
與此同時,第九軍、絮歇部與奧熱羅部,合計4萬法軍,也前后付出了8千人的傷亡,而這其中的7千多人都來自倒霉的奧熱羅部。
好在最后戰果還算不錯,法奧雙方的戰損比為0.8萬對2.7萬,相當于1:3.4。而最為關鍵的,是第九軍挽救了東線戰局。
直到維琴察戰役結束的第二天,遭遇大雪封山的拿破侖這才知曉布倫塔河河谷與維琴察一線發生的戰斗。
如果沒有電報的及時傳送消息,以及旺達姆第九軍的火速增援,奧熱羅部大概率會遭遇奧軍主力的圍殲。
然而最危急的狀況,將是拿破侖率領的意大利軍團主力,會被指揮奧軍的貝勒加德伯爵和大衛諾維奇將軍,一前一后,圍追堵截于阿迪杰河河谷與多諾米蒂山一帶,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