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到旗艦“圣喬治”后,納爾遜在寫給司令官的信件中說到,“丹麥人的海防要塞看似得莊嚴可怕,堅不可摧,但是在我看來,用10條戰船就能將其摧毀。無論如何,我希望有機會獲準一試。”
于是,帕克司令官給予了納爾遜副將10艘,不,是12艘主力艦船,以及一眾輔助艦船。
主力艦包括:“埃德加號”(船長默里,74門炮)、“阿伽門農”號(范考特船長,64門大炮)、“帕里菲莫斯號”(勞福德船長,64門火炮)、“伊西斯號”(沃克船長,50門炮)、“格拉頓號”(威廉·布萊船長,54門炮)、“阿登號”(伯蒂船長,64門炮)、“貝洛娜號”(船長湯普森,74門炮)、“羅素號”(船長卡明,74門炮)……
很快的,納爾遜再次決定轉移自己的旗艦。這一次是從“圣喬治”號,移到了“大象”號上,原因是他的新戰艦“圣喬治”太重,估計無法通行于國王海。
盡管納爾遜已經做了萬全的安排,他還是在第二天派出皇家海軍中最優秀的軍官之一,里歐上校率領快速艦“悍婦”號,對于丹麥的兵力部署情況,又進行了一番詳細的偵察。
此時,丹麥人的防御力量包括巨型戰艦和流動炮臺,擁有強大的火力,看上去幾乎無懈可擊。
就目前來看,英軍似乎沒有進入近海的可能。最北端是龐大的三皇冠堡壘,倘若要強行進攻一座堅不可摧的海防要塞,英軍的戰艦會必然造成嚴重損失。
最后一次的作戰會議上已經決定,司令官海德·帕克爵士將率領包括“倫敦號”、“圣喬治號”、“拉米雷斯號”、“防御號”、“老兵號”等8艘重型戰列艦,在哥本哈根的北部停泊,威脅三皇冠堡壘、防止停泊在港內的丹麥艦隊脫逃。
不僅如此,帕克爵士的艦隊還計劃將丹麥的增援部隊擋在港道外,無比要保護納爾遜艦隊的側翼(事實上,這種狀況并沒有發生)。
至于納爾遜,他計劃乘著北風率領自己的分艦隊直下外厄勒海峽,然后在中地島附近的淺灘外拋錨。
在那里,他等待風向轉南,便于撲向哥本哈根防御力量的薄弱部分:巨型戰艦和流動炮臺。
接著,納爾遜的戰艦直撲敵人的防線、第一條戰艦與一條選中的敵艦兩尾相靠,第二條戰艦則經外舷超過這條敵艦、迫使它與另一條敵船相撞,直到英軍的每一條戰艦都咬住一條敵船為止。
此外,愛德華·里歐上校領受了一項危險任務,帶領“悍婦”號和其它4條快速艦出擊丹麥艦隊的北端;羅斯上校則率領快速艦“牙買加”號和6條雙桅方帆炮艇襲擊丹軍的南翼。
3月19日早晨,海上刮起了北風,帕克再度令艦隊啟航。如云般的帆頁無情的逼近哥本哈根,英國遠征艦隊在丹麥首都以西9公里遠的地方又一次拋了錨。
剛到下午,在里歐上校“悍婦”號的引導下,納爾遜的分艦隊一路跟隨行駛。不久,突擊艦隊已經平安通過了外海峽,并在中地島南端拋錨。他們必須在此等待,以便一陣南風能把他們吹向國王海峽,與丹麥艦隊并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