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身為督政官之一的圖里奧,主管的是共和國內政事務(相當于內相),因此擁有巡視地方省份的職責。
然而,在大部分的時候,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巡視與外務工作,都是喜好東奔西走的第一執政官親力親為。
在安德魯看來,那位沒有什么太大政治野心,又不喜歡爭權奪利,且忠厚可靠的圖里奧第三執政官,更適合留在巴黎看家。
不過在共和五年熱月,對北方諸省的視察,安德魯同意圖里奧執政官代表督政-府前往。而他本人將以“督戰多瑙河,對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戰”的名義,前往斯特拉斯堡。
在預計的行程安排中,安德魯將在斯特拉斯堡一帶轉乘蒸汽船,從萊茵河轉到內卡河,從斯圖加特上岸,騎馬趕往烏爾姆,并在此地再度換成蒸汽船,前往奧地利前線指揮督戰。
當然,安德魯的上述行程不過是一個煙幕彈,他在萊茵河上船之后,就將一直順流而下,途徑卡爾斯魯厄、曼海姆、美因茨、科布倫茨、波恩、科隆、杜伊斯堡等地,秘密轉進到巴達維亞(荷蘭)。
最后,安德魯一行人會在鹿特丹附近登陸。這次,跟隨第一執政官出征的,除了形影不離的直屬近衛師團外,還有在科布倫茨與亞琛一帶修整的兩到三個野戰軍。
自從1794年6月的法國北部與比利時戰場開始,再到西班牙、萊茵蘭、德意志與意大利等戰場,反法聯軍遭遇到一系列令人發指的失敗,還接二連三的損失了包括普魯士、荷蘭、西班牙、瑞士、德意志諸侯與意大利諸侯等在內的,大大小小的數十個盟友。
尤其在數月前,哥本哈根之戰的慘痛教訓之后,即便是狂妄自大的英國人也不敢正面在近海與陸地,與有著“歐洲第一戰神”之稱的安德魯,及其指揮下的法國-軍隊做正面硬剛。
因此,英國內閣一致認為,唯有首先讓法國的軍政獨-裁者安德魯,以及數十萬的法軍主力部隊,全部陷在奧地利戰場而無法西顧的時候,英國遠征軍才能從荷蘭西海岸實施比較安全的登陸。
事實上,在哥本哈根海戰過后,目睹英國海軍實力大損的小皮特首相,曾一度想要放棄登陸荷蘭的軍事冒險。
然而,無論是從道義責任,還是現實戰略上說,英國方面不能坐視他們在歐洲大陸最重要的盟友,哈布斯堡王朝毀于法國人之手。
因為安德魯今年以來已代表法國督政-府,連續三次回絕了維也納方面提出的和談請求,他發誓要徹底消滅邪惡的哈布斯堡王朝。
這位法蘭西第一執政官在巴黎的官方報紙上公然宣稱:實現和談的前提,首先,那位弗蘭茨二世皇帝必須要丟棄所謂的,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那一頂已經過時的,不合適因的丑陋頭銜;
其次,還要主動放棄除奧地利大公國之外的所有領土,這其中就包括由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統治下的,德意志諸侯國及意大利諸侯國,以及波西米亞王國、匈牙利王國、克羅地亞公國等等。
毫無疑問,在經過1796年到1797年的德意志戰爭、意大利戰爭勝利之后,如今共和國的整體軍事實力已遠遠大于哈布斯堡王朝,加之戰場正轉入到哈布斯堡的核心統治區域:奧地利與波西米亞,法國掌握了絕對的戰略主動權。
不僅如此,在法國-軍情局的鼓動下,匈牙利、波蘭、波西米亞等地也日益遭遇民族主義者的滲透,一場場配合法軍進攻的民族大起義,即將在布達佩斯,在克拉科夫,在布拉格等地上演。
在外交方面,歐洲大國中的俄羅斯和普魯士已是法國的兩位盟友。而且,安德魯執政官已在外交照會中做出保證,法國的東部國境線絕對不會越過萊茵河,繼而吞并德意志與意大利、奧地利與波西米亞的領土。所以,圣彼得堡與柏林也不愿意多計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