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各種蒸汽機制造公司如雨后春筍出現在法國,目前注冊公司數量多達百余家。預計在1797年的時候,全法國的蒸汽機產量達到3000臺,比起3年前將增長300倍有余。
和英國人不一樣,法國的蒸汽機近半數為新式的高壓蒸汽機,除了用于礦井抽水,為紡織廠、煉鐵爐、面粉加工廠和其他工業設備提供動力外,還大量運用到火車與輪船上。
1796年,以特里爾造船廠為代表的法國3家造船廠,總共生產了約200艘內河蒸汽船(含蒸汽炮艇),總噸位為1.5萬噸;
而在一年后,國內與國外(軍方控制)的蒸汽造船廠增長到10家,年產量將突破800艘,總噸位達到8萬噸左右。
依照法國發布的標準,小型內河船的總噸位小于100噸,中型內河船的總噸位在100噸至500噸之間,而大型內河船總噸位在500噸以上。
即便是在1797年,造船廠所生產的內河蒸汽船,基本上以中小型為主。至于少量的500噸到1000噸大型內河船只,僅有特里爾造船廠在生產,而且主要是軍用運輸船或是炮艇。
這是安德魯在為數萬法軍從萊茵河,突進到巴達維亞共和國的鹿特丹,提前在做準備。
第二天一早,重新恢復活力的安德魯,與貝爾蒂埃及總參謀部的一干參謀軍官共進早餐。
隨后,這位法軍最高統帥在會議室里,幾乎用了一個白天的時間,認真聽取了意大利方面軍與德意志方面軍的軍情匯報。
臨近傍晚,貝爾蒂埃告訴安德魯,憲兵總司令佩里尼翁已在昨日順利抵達多瑙河前線,并從索漢將軍手中接過了德意志方面軍的指揮權。
那一夜,安德魯的最終決策,還是讓索漢作為荷蘭方面軍的總指揮官,除了后者曾長期在北方軍團效力,與英國人有過交戰經驗外,另外舊王朝軍官世家出身的索漢,對于海戰也有一定的經驗。
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軍的總指揮不能長期放任同一個人擔當。適當的輪換制,可以讓最高統帥與指揮官本人都感到安心。
當然,意大利方面軍的拿破侖-波拿巴屬于是一個特例,不過也沒關系了,安德魯已在意大利設置了足夠多的“保險機制”。
而且再過一到兩個月,等到荷蘭戰事結束,維也納方面選擇了投降,拿破侖就將自動卸任意大利方面軍的總指揮一職,他就將前往奧斯曼帝國,擔當法國駐伊斯坦布爾大使。
因為是要掩人耳目,避免奧地利與英國間諜察覺到法軍的動向,安德魯沒有給予索漢的一份公開的調令,而是借口后者與逃亡英國的保王黨,龐貝蘭格子爵夫人有關聯,因此將其免職,由憲兵隊將索漢押送到巴黎。
為了讓眾人配合演好這一幕戲劇,安德魯已事先同索漢、佩里尼翁與貝爾蒂埃等人都通過氣。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