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從十六世紀開始,“大陸勢力均衡”成為英國對歐洲外交政策的一項基本原則。
除非是法國愿意放棄共和制,而安德魯主動或是被動下臺,讓路易十八回到巴黎,恢復波旁王朝的王位,法國陷入政治動亂。否則,英法戰爭就永遠不會停止。
……
“在路易十六執政時期,為了報復七年戰爭中的失敗,以及眾多殖民地的割讓,而不留余力的拉攏歐洲各國,支援北美十三州反英獨立運動。雖說支援新大陸的戰爭,讓法國贏得了一場久違的勝利,但卻是得不償失,只是給他人做了嫁衣。
最終,路易十六除了給他的爺爺路易十五出了一口惡氣,繼而贏得了一個并不可靠,且人口僅300萬的美利堅盟友之外,事后卻令整個國家財政,背負了高達8億里弗爾的巨額財政赤字,最終導致三級議會的召開,引發了一系列雪崩……”
無論從所持的政治立場,還是基于真實的歷史角度,安德魯對于那位登上國民公會的斷頭臺,被后世調侃成“美利堅建國之父”的路易十六的評價都非常低。
等到執政官話音剛落,在會議室的后排,一位20歲左右的上尉從座位上站起來,他高高的舉著手,想要向老師表達什么觀點。
安德魯一看就看到那個法籍瑞士軍官,安托萬·亨利·約米尼。
三年前,安德魯發現了提前來巴黎發財的瑞士人約米尼,隨即將其誘拐到法國軍校呆了一段時間。
1795年的年底,約米尼以少尉軍官的身份,下放到拿破侖的參謀團隊中,意外得到了參謀長格魯希的賞識,在參與了幾次重大戰役的策劃之后,約米尼很快就晉升到上尉。
與另一時空一樣,年輕氣盛的約米尼上尉,同總司令官拿破侖的關系并不融洽。那是前者時不時會指責司令官犯下的種種錯誤。盡管在事后,基本上都證明了約米尼參謀的準確預見性。
可越發如此,拿破侖對于瑞士人的印象相當糟糕,幾次建議參謀長格魯希,要將刺頭約米尼下放到某個步兵團當連長。
慶幸的是,從1796年開始,方面軍(軍團)、軍、師、旅及團一級的參謀部,都擁有相對的獨立性。即便是指揮官也無權繞過參謀長下放一名參謀到作戰部隊。
不過,格魯希還是考慮到與司令官的合作關系,將約米尼調回了位于斯特拉斯堡的臨時總參謀部。
非常不幸的,刺頭走到哪里,永遠都是刺頭。
不過是半年的時間,缺乏情商的約米尼上尉就非常成功的將總參謀部一干人徹底惹毛了。就連一貫以氣量大、脾氣好的總參謀長,貝爾蒂埃也對于這個“渾身上下長滿刺的瑞士人”深惡痛絕。
幸運的,安德魯執政官在看到貝蒂埃爾簽署的下放到作戰部隊的參謀名單后,將約米尼上尉調到統帥部的侍從室。
和以往一樣,初來乍到的約米尼上尉與同僚們的關系并不太好,但也沒差太多。
如今,約米尼在會議上舉手想要發言,自然有刺猬抬頭的表現,不過,安德魯早已預判了瑞士人的預判。
執政官笑著問,“約米尼上尉,我知道你想問什么,如果我當時身處路易十六的位置,該如何應對北美十三州的反英獨立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