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最初的方案,安德魯和他的近衛師團在斯圖亞特、普洛欣根,或是烏爾姆公開露面之后,就準備陸續返程,從內卡河回到萊茵河,繼而前往下一個戰場,巴達維亞(荷蘭)。
然而,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
進入八月份以來,英國那邊的出兵動靜一下子就沒了。兩周時間過去,整個8月中上旬,無論是拉芒什海峽(英吉利海峽),還是北海南面,僅有少量的英國巡邏艦在做例行巡航。
“這是暴風雨前的最后的寧靜!”在每周四下午,副官侍從室的例行學習會上,身為最高統帥的安德魯如是說道。
盡管沒有家族的幫襯,但安德魯長期以來,都是將身邊的侍從官們視為自己的家人與左膀右臂,悉心培養。
每逢周四下午,執政官都會定期給副官與秘書上課,其授課內容五花八門,無所不有,涵蓋了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科技、醫學、哲學、歷史與地理等諸多方面。
沒錯,就是哲學。
但很多時候,安德魯只是打掛著哲學的幌子,把一些近代心理學范疇的內容,尤其是將后世的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與認知主義,作為普世真理在做一些內部宣講。
作為老師,“懂王”表現得很是認真負責,其闡述的課題內容,都是百忙之中的執政官提前好幾天預備好的。備課途中,安德魯還不厭其煩的羅列了提綱,標注了重點要點,盡量做到通俗易懂。
至于場下的聽眾能夠聽進多少,聽懂多少,可以借助周日的考核來做判別。毫無疑問的,考核成績也將作為侍從官們,日后晉升與提拔的重要標準之一。
當然了,作為第一執政官身邊的近衛師團,也就是憲兵第一師團的軍官們,如果周四下午不當值,也可以前往大會議室來旁聽。
事實上,師團指揮官貝西埃爾就是學習最積極的一位。而這,也是他能夠獲得執政官的信任,長期執掌近衛師團的重要原因。
這一次,安德魯講述的課題相當的敏感,就是海峽對岸的不列顛島為何決意要與法國死磕到底,拒絕一切形式的和平談判。
一開始,安德魯就用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大致”講述了英法之間,從“威廉征服”到“英法百年戰爭”,長達3百年的恩怨歷史。
其后,輪到大一統之后的法國開始干涉英國內政,包括在克倫威爾時期,全力資助英國的保王黨人與查理二世。
等到“光榮革-命”的期間,法王路易十四曾一度直接跳下臺,出兵幫助詹姆斯二世打英國內戰,事后還庇護了這個流亡英國前國王,以及他的追隨者。
由于“七年戰爭”的失敗,以及《巴黎和約》成為了法國君主制時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為此,法國不得不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東岸。這次失敗標志著法國一度失去了新大陸。
伴隨著法國外交策略的黯然失敗,其聲望也顯著下落。這次戰爭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并且在他死后成為了法國的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間接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埋下伏筆。
事實上,在英法百年戰爭之后,與歐洲各國隔著一道不可逾越海峽的英國,對爭奪歐洲大陸上的土地就不怎么感興趣了,而是更多的把爭霸的注意力放在海洋和殖民地方面。
可盡管如此,英國仍然十分關注歐洲各國的事務。因為它擔心大陸某一國家的過分強大,比如說法國;或是極度衰弱,一如奧地利,都會對英國的國家安全和海外霸權構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