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克拉科夫的城市的火光如同白晝。等到天明之后,濃煙滾滾開始淹蓋著整座城市上空,它們在教堂的圓屋頂上空裊裊升起。燒毀的天主教堂的框架,如同黑色的幽靈,焦黑一片。
在清晨五點半,后知后覺的奧地利軍警,最終確定了波蘭突擊隊的隱藏地點,就是中心廣場附近的一座廢棄旅店里面,千余名奧軍士兵在5門火炮的掩護下,向旅店的波蘭守軍發動了最后的進攻。
然而,等待奧地利人的,同樣是一連串的爆炸,那是雷德斯組已在此安置了5個爆炸裝置,專門用于招呼侵略者。
就在廢棄旅店響起爆炸聲的時候,東布羅夫斯基上尉已經帶著幸存的突擊隊隊員,再度借助國王密道勝利凱旋,度過維斯瓦河,順利回到了軍營。
整個行動中,突擊隊的損失極大,212名隊員僅有105人活著回來,三分之一的士兵身上還“掛了彩”。
毫無疑問的,上述的一切犧牲都是值得的。
事后奧地利人統計,這場爆發于凌晨,僅持續幾個小時的突襲行動,奧屬喀爾巴阡兵團就傷亡了700多人。雙方戰損比例超過了1:7。
當然,奧地利士兵的傷亡并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奧地利兵團損失了80%以上的谷物、草料與面粉,以及差不多一半的火藥。
不僅如此,還有1百多匹戰馬葬身于火海,相當2個匈牙利騎兵中隊的騎手們不得不放棄戰馬,繼而從騎兵變成步兵。
所有的物質損失,會直接導致現有的1.5萬奧地利士兵及千余匹戰馬,在3天后開始餓肚子;而5天之后,奧地利軍隊將嚴重缺乏彈藥。也許在未來,奧地利士兵就只能使用刺刀,同波蘭民兵的大鐮刀,進行硬碰硬的對抗。
上午,在收到軍隊的全部損失報告后,霍茨男爵中將第一時間招來軍需官與當值軍官,痛罵了一頓。
不過這一切也無濟于事了,現在的奧軍指揮官不得不在三個選項中,做出一個非常艱難的選擇:
要么繼續北上,主動尋找與進攻波蘭軍隊,拼死贏得一場勝利;要么不顧軍心渙散的危險,繼續留守克拉科夫,等候援軍到來;要么,承認圍剿波蘭叛匪的失敗,主動收攏全部兵團各部,繼而將部隊撤離到喀爾巴阡山南麓,準備重整旗鼓,來日再戰。
盡管霍茨非常愿意選擇第一項,但他非常清楚一個事實,在彈藥與軍需異常匱乏的前提下,繼續發動進攻,無異于屬于自取滅亡;
堅守克拉科夫的做法,看上去比較穩妥。那是城中三分之一房屋與倉庫盡管都遭到烈火的摧毀,物資損失極大,然而奧地利士兵依然可以堅持城池至少三周的時間。唯一的考慮,就是維也納方面能不能北上派來援兵。
畢竟,法國人指揮的大半個歐洲,數十萬大軍正在圍攻哈布斯堡帝國,弗蘭茨二世皇帝和帝國樞密院已無力,再抽調兵力來救援無能的喀爾巴阡兵團;
基于此,霍茨唯一的正確抉擇,就是將喀爾巴阡兵團的全部主力,盡可能多的帶回斯洛伐克境內,抵御未來波蘭人的大反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