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英國海軍的定級標準,類似三級戰列艦的軍艦主要為二級炮甲板(少量為三層甲板),火炮數量為64到80門,定員人數是490到720人,排水量1300至1800噸。
很快的,三級戰列艦就成為英國海軍中,數量最多的主力艦只。在18世紀晚期,英國海軍的175艘主力戰列艦中就有117艘三級戰列艦。此級軍艦是當時火力,航速,和造價的結合體,是戰列線中的中間力量。
在半年前的哥本哈根海戰中,英國海軍損失了數量龐大的三級戰列艦,包括“悍婦號”、“阿伽門農號”、“女戰神號”、“拉塞爾號”、“貝洛娜號”、“格拉頓號”、“羅素號”、“伊西斯號”與“阿登號”等,一共11艘英國制造的三級戰列艦。
如果加上被擊沉的4艘一級或二級戰列艦,合計有15艘大型戰列艦;再算上各種巡航艦、小型炮艇等輔助艦船,總計損失了35艘軍艦。
鑒于戰列艦損失巨大的事實,英國第一海軍大臣決定將1747年以來,就是從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開始,包括隨后的七年戰爭,北美獨立戰爭,以及如今的反法同盟戰爭時期,主要是從法國海軍那里繳獲的,“外觀內置”都相對完好的,封存于普利茅斯軍港的近三十艘法式戰列艦中,用了半年多的時間,緊急修復了其中的8艘三級戰列艦。
這些法式戰列艦,就是著名的“74炮”戰列艦,屬于法國在1730年代開發的艦型,后來普及到歐洲各國。
74炮戰列艦成為主力的原因,除了它的強大機動性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火力。在很多時候,擁有3層連續火炮甲板二級戰列艦,其打擊力度還遠遠不如“74艦炮”的三級戰列艦。
數周前,將上述法國產、英國修的8艘“74炮艦”,正式歸入大英帝國本土艦隊的作戰序列,并成為杰維斯上將指揮的登陸護航艦隊的新成員。
依照軍事作戰方案,等到約克公爵指揮的聯軍地面部隊成功登陸,并在第二天開始向共和國首都,阿姆斯特丹方向展開攻勢之后,登陸艦隊的主要任務,將會予以變更。
鑒于納爾遜海軍中將曾在哥本哈根海戰中,嚴重違背軍令的糟糕表現,這位艦隊副司令負責麾下的一部分大型艦船(主要是以一級和二級戰列艦為主),少量三級戰列艦,以及部分輔助艦船。
其任務,是全面警戒從卡蘭茨奧赫海灘到海爾德要塞、特塞爾島一帶的海域。其目的,是要防范駐防來自英吉利海峽法國海軍的偷襲,盡管這個可能性差不多為零;
至于艦隊總指揮官,杰維斯上將則率領以三級戰列艦,巡航艦與近海炮艇為主的攻擊艦隊,從海爾德要塞和特塞爾島之間的馬爾斯水道,向東駛入荷蘭的內海須德海,伺機進入阿姆斯特丹北郊的水壩與運河,從右翼對這座城市實施大規模的炮擊,配合英瑞聯軍的地面攻勢。
為了上述任務得以順利實施,海軍水文工程師與情報部門通力合作,在交戰當日再度確定了精確的航道,以保障第二日參與須德海作戰的英國戰艦,能夠安全無誤的通行于馬爾斯水道。
不得不說,英國人的計劃擬定的非常完美,但在實施過程中卻是漏洞百出。
在登陸當天夜里,一部分從海爾德要塞成功逃亡的荷蘭士兵,居然引爆了事先安放在多處水閘之上的炸藥,放水淹沒了周邊地區,導致聯軍不得不沿著固定且漫長的防海堤道,向阿姆斯特丹的方向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