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德海原為北海的海灣,英國人稱之為“南海”。這片海面原為密布湖泊的低地,湖水經萊茵河一支流排瀉入海。
大約是在13世紀的時候,北海的海平面大幅度上升,大量海水沖入內陸地區,淹沒大片土地,最終形成了須德海本身。
一直到20世紀期間,須德海伸入尼德蘭的北海海灣,面積廣達5千平方公里;與北海原隔著弧形的沙地,即今西弗里西亞群島。也是從那時起,荷蘭原住民就開始筑堤壘臺,與海水爭地。
等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荷蘭啟動了“須德海工程建設”。1932年5月建成長29公里、寬90米、高出海面7米的攔海大壩,連接須德海北口兩岸,使4千平方公里的海灣變成內湖。
如今的須德海已消失于荷蘭地圖之上近百年,其大致位置就是現在的艾瑟爾湖和馬肯湖,以及兩湖沿岸一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的陸地(圩田)。而這其中,圍海造田的區域近70%,都集中于左岸。
時間回到1797年10月下旬,上述地域依然屬于須德海,也就是英國人所說的“南海”(相對于北海而言)。至于須德海與北海之間的主要通航區域,就位于海爾德要塞的北面海域。
在聯軍士兵順利登陸卡蘭茨奧赫海灘的第三天,原本信心十足的英國海軍上將約翰·杰維斯,就站在海爾德要塞的瞭望臺上。他手舉單筒望遠鏡,一臉無奈的眺望那一望無垠的須德海(南海)。
此刻,在這位英國海軍指揮官身后的,尚有10多艘不同等級的戰列艦與巡航艦,靜靜停泊于海爾德要塞的外海。在面對前方數英里外的須德海,原本威風凜凜的英國艦隊卻不敢再越雷池一步。
此刻的杰維斯上將已經有些后悔了,沒能讓英國情報部門配合荷蘭貴族,成功拉攏那11艘想要投誠的尼德蘭戰艦。
盡管自己一貫看不起那些裝備落后、噸位小、火炮攻擊力不足的“娘們兒”,然而這些吃水淺,機動靈活的荷蘭軍艦卻非常適合在須德海一帶作戰。
因為在海爾德要塞與北面的特塞爾島(屬西弗里西亞群島)之間的馬爾斯水道,存在有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
以西的北海,水深超過了40米,適合所有大型艦船進行自由航行;而以東,屬于須德海的范圍,平均水深為4到8米。
如果將須德海再做細分,從海爾德要塞到登烏弗爾,屬于外須德海,也就是現如今的瓦登海,水深保持在6到8米;而登烏弗爾以東以南,屬于(內)須德海,平均水深為4到5米。
在理論上,外須德海的航運水道,是可以讓英國的三級戰列艦通行的。但問題是那些剛剛列裝到英國艦隊的,原法式“74炮艦”排水量普遍在2000噸以上,有的還高達2800噸,導致船只的吃水深度為7米,意味著艦長與舵手們必須小心翼翼的將他們的艦船,航行于水道的深水區。
一不小心,那剛剛修復好的8艘法國人制造的“74炮艦”,就會非常不幸的擱淺于某個灘涂上,繼而成為不知隱藏在哪里的法軍地面炮兵的活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