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中午,身為英瑞聯軍總指揮的約克公爵決定在北海運河的南線,與法國人打上一仗再說,主要是想著試一試法國-軍隊的“斤兩”。
英軍攻擊目標的選擇,那就是己方右翼,相對突前的德賽第1軍13師一部;至于戰場,距離入海口艾默伊登西南方2英里(約3.2公里),一個叫做德里赫伊斯的小村子。
德里赫伊斯地勢平坦,人煙也相對稀少,而且方圓兩三公里的范圍內,基本上沒有什么河流湖泊,也沒有大面積的森林,非常適合雙方七八千人規模(旅團一級)的正面作戰。
約克公爵在此實施主動進攻,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是情報顯示同樣是遠道而來的法國-軍隊,嚴重缺少戰馬,沒有什么騎兵。
雖說英國-軍隊也缺少騎兵,但一陣東拼西湊之后,還是可以拉出12個騎兵中隊,而這兩個騎兵團,八百余名騎兵就是約克公爵的殺手锏。
即便是英軍作戰不利,聯軍部隊大可在騎兵的掩護下,迅速回撤到北海運河以北,借助那里的防御工事,遲滯法國人的進攻。
下午兩點一刻,在“不列顛擲彈兵進行曲”的伴奏下,2個英軍步兵團主動向對面,一個法軍步兵旅堅守的陣地,發動了進攻。
一開始,交戰雙方的指揮官似乎都在第一時間內,留意到腳下的地表土質異常疏松,實心彈根本形成不了彈跳優勢,無法進行二次、三次與多次的打擊效果。
事實證明,除非是直接擊中目標才有傷亡,等到炮彈一旦落地,就會深陷到松軟的土壤中,所以火炮轟炸5分鐘后,英法兩軍不約而同的停止了炮擊,不再進行沒什么效果的實心彈對轟。
在面對紅蝦兵的主動進攻,法軍依然是派出大批散兵上前襲擾,遲滯英軍進攻,打擊對方的士氣。
見狀,騎在馬背上于后方觀戰的約克公爵,嘴角微微一笑,他心中得意念道:“哦,又是熟悉的味道,熟悉的配方!只是大英帝國的士兵,也有了射程超過200米的前裝線膛槍。”
從1795年下半年開始,法國-軍隊正式大規模列裝的前裝線膛槍(米尼槍),憑借其超遠射程與精準射擊,配合著法軍的傳統散兵陣型,在歐洲戰場上肆意欺辱各國的反法聯軍,包括奧地利、瑞士、撒丁,以及德意志和意大利各諸侯,經常形成一邊倒的戰場大屠殺。
當時,英國派駐各國的軍事觀察員、情報員,甚至是一部分外交官員,紛紛將法國人使用的恐怖武器,主要是前裝線膛槍和“勝利者”臼炮的相關信息,匯報給倫敦軍方。
最初的時候,英國陸軍部與軍械部門對此沒有太過重視。畢竟,吃虧的都是歐洲大陸的垃圾軍隊,與我大英帝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紅蝦兵”有何關系。
與法國不一樣,英國的軍械生產大部分都承包給了與政-府(議會)關系好的大型私人作坊。一旦在軍械改制方面有了重大變動,勢必會影響這些利益集團的巨額利潤。
所以,情報部門借助各種渠道,搞來的一批法軍制式武器,也基本上壓在倉庫里,無人問津。
好在賦閑在家的約克公爵了解到此事后,積極參與了進來。他借助自己與小威廉皮特的良好私人關系,又在父親喬治三世的支持下,順利得到了軍械巡視總監一職。
1796年之后,英國對法制武器的全面仿制,這才正式開始。
鑒于法軍的嚴格保密,英國的軍械工程師們在最初,僅僅留意到法制線膛槍的子彈(米尼彈),未能對擊發槍的小銅帽(底火雷酸汞)予以充分的重視,從而走了一段時間的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