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三號延長線”完成,安德魯法國對南部德意志三國,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的掌控力度,將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不僅如此,還能繼續監視戰敗中的奧地利大公國,加強對波西米亞、斯洛伐克,以及匈牙利等非法國核心地域的遙控。
等到未來的法俄戰爭全面爆發之后,法國及其盟友就可以在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東部邊境,集結一支10到15萬的“烏克蘭方面軍”,占領、襲擾或破壞俄國境內最重要的糧倉,擁有黑土地的烏克蘭。
此刻,“三號鐵路延長線”,以及多瑙河中下游的水路聯運,將有力保障“烏克蘭方面軍”的兵員、武器、彈藥、糧秣和醫療等戰略物質,對前線作戰部隊的輸送。
最后一條“四號延長線”,或者叫做“意大利半島延長線”,是從馬賽出發,沿著地中海北岸,繼續向東延伸到尼斯、熱亞那。
然后,再向北將連接米蘭、都靈、維羅納、威尼斯,抵達亞得里亞海的西側;而向南的線路,會將帕爾馬、博洛尼亞、佛羅倫薩、盧卡、羅馬與那不勒斯等地串聯在一起。
與其他鐵路干線的重要性遠大于支線不同,安德魯法國更加看中這條“四號延長線”中,各諸侯國與地中海港口之間的鐵路支線。
盡管“意大利半島延長線”竭力避開了道路崎嶇的阿爾卑斯山脈,沿著地中海的海岸線向東延伸,但依然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山勢地形的影響,加之臨海的咸濕潮氣,會直接導致鐵路的建造周期與養護成本居高不下。
另外,意大利半島的特殊地形,也決定了各諸侯國距離地中海港口不會太遠。可以借助鐵路支線,將各個城市與港口相互串聯起來,利用地中海航運與法國的尼斯、土倫、馬賽、皮埃蒙特等港口,保持緊密聯絡。
所以,等到法西聯軍占領了英屬直布羅陀要塞,將英國艦隊徹底趕出地中海,繼而掌控了整個地中海之后,法國連接意大利半島的鐵路主干線,反而會顯得不太重要了。
因為裝載量更大,更便捷、成本更低的海運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取代呼嘯而過的鐵路干線。
總體而言,從摩澤爾河到涅曼河,總里程超過2千公里的“二號延長線”最重要,其建設周期也漫長,估計為6到8年。
而且,該鐵路建設中消耗的物質、金錢與時間也最多,必須扶持類似克虜伯鋼鐵廠這樣的優質德意志企業,積極參與鐵路建設。
通向荷蘭,以及南部德意志四國的“一號延長線”和“三號延長線”,建造而言相對容易,預計時間周期為兩年,在1800年前后就能竣工,并與法國“大十字鐵路工程”相互鏈接起來,
至于鏈接意大利半島的“四號延長線”主干線,就屬于典型的雞肋。而且各城鎮之間,城鎮與港口的鐵路支線,顯得更為重要。
等到1798年的新年剛過完,安德魯就將自己的上述設想,形成一份書面文件,繼而丟給了總參謀長貝爾蒂埃,讓他和他的參謀團隊,以及鐵路局的規劃工程師們,補充與完善這份方案。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