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除了法國與普魯士這兩個當事國外,歐洲對于這種“兄弟逾墻般的戰爭”,表現的最為興奮的,就是海峽對岸的英國人。
6月1日,英國延續了來自1797年的悲劇,第三次折于法西聯軍之手,原本固若金湯的直布羅陀半島(要塞)居然在開戰一個月里就徹底陷落,帝國艦隊在地中海上失去了最后一個立足點。
短短的一年內,在與法國人的爭奪中,英國連續失去了對波羅的海(哥本哈根海戰的慘敗)、北海(荷蘭登陸戰幾近全軍覆滅)與地中海(直布羅陀半島的徹底陷落)的控制權。
正是上述的一連串失敗,差不多已經將大英帝國的勢力完全從歐洲大陸排擠出去。這不僅是軍事戰略上的三次大潰敗,也是英國在歐洲政治外交上的話語權,越來越被邊緣化。
更為嚴重的,英國是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的島國,法國一旦直接或間接控制了地中海、波羅的海與北海,英國的經濟發展將受到極大限制。
從今往后,無論是從輸入國內的谷物、牲畜、礦石、原木、藥物等原材料,還是販賣給歐洲各國的工業制品,諸如:棉紗、棉毛制品、船舶、鋼鐵、煤炭、武器、蒸汽機、機械設備、威士忌酒,以及債券與資本,都繞不開歐洲霸主法國的阻撓,甚至是制裁。
如今,就連統治葡萄牙的布拉干薩王朝,屬于英國在歐洲大陸唯一的,也是持續了4百多年的忠實盟友,居然也慢慢的遠離了英國,在1798年相繼派出了兩批特使,前往巴黎。
眼下,葡萄牙女王瑪麗亞一世因為長期的精神錯亂,而失去君主的權利。于是在議會的默許下,王儲若昂六世成為葡萄牙攝政王。
為了取悅安德魯的法國,葡萄牙還不顧英國人的強烈抗議,決定允許懸掛三色旗的法國商船,以及偽裝成商船的私掠艦隊,在其占領下的印度次大陸的果阿港口,獲得食物與淡水補給。
不僅如此,果阿殖民地當局還允許法國商人在此設立商棧,在果阿邦及附近,收購法國國內急需的金雞納霜、鐵礦石、棉花、樹膠、黃麻、咖啡、茶葉,以及香料等原材料。
這意味著,法國的勢力在經歷了失敗的七年戰爭,離開印度次大陸近40年后,再度踏上了這一片流淌著奶和蜜的富庶地方。
王儲若昂六世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竭力取悅安德魯,勸說法國不要出兵聯合西班牙人,參與吞并葡萄牙的遠征軍。
此外,葡萄牙官方還接受了巴黎的一樁土地買賣合同,將亞馬遜河入海口的北岸地區,生長有大片茂密橡膠樹的2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以10萬法郎的“合理價格”,賣給法蘭西銀行。
只要法國不主動介入這場伊比利斯半島上的內部戰爭,盡管葡萄牙軍隊相對于東面,虎視眈眈的西班牙鄰居,依然顯得有些弱小,但在無數愛國民兵的協作下,布拉干薩王朝的年輕攝政王和他的軍事樞密院大臣有信心,更有能力,再一次擊敗來自西班牙的入侵者。
可一旦法國卷入進來,即便是有了英國人的幫助,一切都將反轉,畢竟,英國人的軍艦不能開上岸。
好吧,即便是能開上岸,也會被法軍那層出不窮的新武器與新戰術,成功的打入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