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797年11月,到1798年4月間,也就是法普開戰之前的這半年時間里,依照安德魯統帥的意見,總參謀部聯合陸軍部,對法軍40多萬野戰部隊的(集團)軍一級的主要指揮官,進行了小范圍的調整與補充。
5月12日,在完成三易其稿的“黑色方案”獲得通過后,安德魯隨即以法國最高統帥的身份,在巴黎簽署了“一號作戰指令”。分別任命索漢、佩里尼翁、席塞爾與馬塞納,為西普魯士方面軍、中普魯士方面軍、東普魯士方面軍與波蘭方面軍的總指揮。
至于原匈牙利方面軍的總指揮官,塞律里埃中將,他被改任多瑙河方面軍的司令官,留守在奧地利西部的林茨一帶;并在軍情局和維也納使領館的配合下,嚴密監視美泉宮和弗蘭茨二世的一舉一動。
伴隨上述作戰令一同下達的,還有一份晉升令,那是馬塞納被授予(戰時)中將軍銜。
事實上,作為第一軍軍長的德賽,其在德意志戰爭、哈布斯堡王朝戰爭,以及荷蘭戰爭中的優異表現,要遠勝于馬塞納。
毫無疑問,很多人認為最高統帥對馬塞納的任命,顯然是顧及了原意大利方面軍的情緒,以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影響。
當然,依照軍事管理條例,方面軍總指揮的軍銜為中將,且原則上也不得兼下屬(集團)軍的指揮官。基于此,原第11軍的軍長一職,交由米歇爾·內伊將軍擔當。
在1796年到1797年的德意志與哈布斯堡王朝戰爭中,內伊一貫表現的相當出色,他熟知步騎炮兵,戰術技巧高超,作戰勇敢,備受官兵愛戴。
在最為關鍵的林茨之戰中,內伊曾三次負傷,一次傷腿,一次傷腳,一次傷手。包扎好傷口后,內伊都拒絕離開陣地,依然堅守在第一線,成功鼓舞了部下的士氣,最終一舉拿下了3座要塞。
事后,29歲的內伊被安德魯執政官譽為“勇士中的勇士”,全軍通報表揚。因此,在普魯士戰爭開始之前,他和11軍被調往佩里尼翁指揮的中普魯士方面軍。該方面軍屬于法國的主攻部隊。
除了內伊將軍成為1798年的法軍序列中,耀眼的“將領之星”外,28歲的路易·尼古拉·達武將軍,也得到了安德魯統帥青睞。
在北海運河之戰中,達武替代了墜馬負傷的指揮官,以代理師長的身份,指揮9千人,在荷蘭槍騎兵的配合下,以及30多門火炮的掩護下,一路追著2萬多英軍,狂奔了近40公里,從阿姆斯特丹城下,直到北海運河的入海口……
事后,達武結束了從1794年開始,長達4年的準將生涯,最終晉升到少將軍銜。今年3月,達武被任命為憲兵第二師團(軍一級)的指揮官,成為法軍中另一顆冉冉升起的“希望之星”。
5月下旬,14個集團軍和2個軍一級的近衛師團,以及它們麾下的各師旅團,依照統帥部和總參謀部的要求,完成了全部調整。目前法國16個集團軍的指揮官名單,如下:
第一軍軍長,德賽;第二軍軍長,圣西爾;第三軍軍長,麥克唐納;第四軍軍長,克萊貝爾(45歲);第五軍軍長,莫蒂埃;
第六軍軍長勒費弗爾(41歲);第七軍軍長維克多;第八軍軍長,蘇爾特;第九軍軍長,旺達姆;第11軍軍長,內伊(替代已晉升波蘭方面軍的馬塞納);
第12軍軍長,奧熱羅;第13軍軍長,蘭德爾(替代塞律里埃);第14軍軍長,儒貝爾;近衛第一師團(軍級),指揮官貝西埃爾;近衛第二師團(師級),指揮官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