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臨時組建的近衛軍團那種,東歪西拐的行軍線路相比,中普魯士方面軍的行軍狀況,就要好得多,尤其是補給方面非常便捷。那是在圖林根山脈的東段,山勢低矮,商道眾多且路況良好。
如果不是為配合擔當第一階段突擊群的西普魯士方面軍,以及易北河艦隊的南下突襲,佩里尼翁麾下的五個集團軍早就穿過圖林根山脈的東南方向,并迅速突破普軍布防空虛的薩勒河防御,繼而兵抵魏瑪城下。
如今,戰爭進入了第二階段,法軍的突擊群已經變成了中普魯士方面軍的五個軍,約12萬法軍。他們的作戰目標非常明確:
首先,圍殲普軍的霍恩洛厄親王所屬部隊,以及馮-呂歇爾的獨立縱隊;
其次,在完成首要目標之后,立刻分出主力部隊,協助近衛軍團圍殲布倫瑞克軍團于易北河以西;
最后,等到徹底殲滅普魯士的全部野戰部隊之后,將在內河艦隊的配合下,與西普魯士方面軍一道,占領漢諾威、黑森-卡塞爾、布倫瑞克、梅克倫堡、薩克森,魏瑪,以及奧德河以西,包括柏林、勃蘭登堡、馬格德堡、斯德丁(什切青)的所有普魯士領土,尤其是北德意志聯盟的重要城鎮,防御要塞,道路橋梁等等。
14日傍晚時分,在輕松突破普魯士人那形同虛設的薩勒河防御后,中普魯士方面軍的五個集團軍并沒有選擇就地修整,而是頂著夜色,沿著由南至北的薩勒河,還有與其平行的埃爾斯特河,繼續向北進軍。
其中,莫蒂埃的第5軍和奧熱羅的第12軍負責打頭陣,位于薩勒河西側,由南向北包抄耶拿與魏瑪;
而圣西爾的第2軍與蘇爾特的第8軍,沿著薩勒河以東,埃爾斯特河西側行軍,并隨時配合側翼15公里內的友軍,實施支援作戰;
至于內伊的第11軍,依然被佩里尼翁作為方面軍的預備隊,跟隨在第5軍和第12軍的后面,而各軍之間的距離一般都是保持在15到20公里,以保證在3到4小時內,各集團軍能夠做到相互增援。
從西面的愛森納赫到東邊的耶拿,從北面的魏瑪到薩勒河畔的薩爾菲爾德。在這個長約90公里,寬不足40公里的狹小區域內,普法兩國在此部屬了差不多30萬軍隊,這其中:
普軍主力部隊約13萬,包括霍恩洛厄軍團4.7萬、布倫瑞克軍團5.8萬,以及呂歇爾獨立縱隊2.5萬(一周前從愛森納赫換防到薩克森邊境,防止德累斯頓反水);
目前參戰的法軍有17萬,包括中普魯士方面軍的五個軍,約12萬兵力,以及即將運動到愛森納赫一帶的達武的近衛軍團,約5萬人。
至于留在安德魯統帥身邊,一直充當吉祥物的總預備軍,目前剩下的3萬人。依照計劃,他們將從富爾達出發,向東前往舒爾,然后北上,沿著中普魯士方面軍的道路前行。
在這一片范圍不大的丘陵與山林中,兩國的軍隊數量一下子就超過了30萬,第一個令人頭疼的難題,那就是士兵們的食物補給。
由于普魯士人已強令薩克森、魏瑪與卡塞爾等南部諸侯供應北德意志聯軍的軍需糧秣,使得當地的食物存儲大幅度減少,直接導致法軍在此征集軍需糧秣的難度大大提升。
不過,總參謀部對此早有預案,那就是借助由南至北走向的薩勒河與埃爾斯特河,實施方面軍的軍需補給。
作為易北河支流的薩勒河與埃爾斯特河,盡管水量不大,但依然能勉強通行百余噸的內河蒸汽船。
這種在36小時內,臨時組建的排水量僅有100噸的,15艘內河蒸汽船,不僅足以保障15萬法軍的食物補給,還能運輸包括“勝利者”臼炮,12磅野戰炮在內的一些大口徑的重炮。
由于后勤補給得到了有利保障,等到中普魯士方面軍走出圖林根林山的時候,佩里尼翁就依照普魯士戰場上的最新變化,改變了之前原地修整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