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駐魏瑪城后,依照參謀長梅森巴赫等人的描述,霍恩洛厄親王是在回歸魏瑪的途中,意外遭遇到一支法軍小分隊的伏擊而身負重傷。
不過,在得到軍醫官奧特的緊急手術之后,普魯士元帥的傷情得以穩定,還能“自行”走到馬車上。
然而在回到魏瑪城中的當天夜里,或許是傷口感染的緣故,霍恩洛厄親王傷情出現了反復,還不斷惡化,發起了高燒,最終在醫治無效后,于16日凌晨,不幸逝世。
普軍高層的上述說法,基本上就屬于官方聲明了。
顯然,梅斯巴赫等人在避重就輕,將法國人“精心謀劃的刺殺”改為“一次意外的伏擊”。不僅如此,霍恩洛厄親王是病逝于魏瑪城中,而并非耶拿高地的戰場。
可以肯定的,是參謀長梅斯巴赫,與普軍中的大部分高層將領已達成了一致意見,這其中就包括馮-呂歇爾、陶恩欽等人。
唯獨魏瑪公國的統治者,兼普魯士中將的卡爾·奧古斯特,拒絕在這一份所謂的“官方聲明”中簽字。
相比于那些“有奶便是娘”的普軍高層將領而言,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不僅是卡爾·奧古斯特的君主,還是他的表弟與好友。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位非常講義氣的魏瑪大公是為了好友而戰,為霍恩索倫家族的正統而戰。盡管魏瑪公國的大部分官員,都堅決反對卷入這場霍恩索倫家族之間的內戰。
大部分的時候,卡爾·奧古斯特是作為普魯士軍官,而并非魏瑪大公的身份,出現在世人眼中。
這一現象在普魯士與歐洲非常多,比如說那位布倫瑞克公爵,既是布倫瑞克公國的大公,也是普魯士王國的元帥,以及武裝部隊的實際總指揮,至于威廉三世不過是名義上的總司令。
從1787年開始,卡爾·奧古斯特作為普魯士軍官參加了普魯士入侵荷蘭的戰爭。1792年6月至1793年12月,他參加了法國大革命戰爭,與歌德一起出現在瓦爾米、美因茨、凱澤斯勞滕等戰役的戰場上。1794年升為普魯士中將。
鑒于威廉二世與共和國主動妥協求和,卡爾·奧古斯特在反對無效后,憤然辭去了普魯士軍隊的職務。直到年初,這位魏瑪大公,已退役的普軍中將重新加入普魯士軍隊,繼續與安德魯法國為敵。
今年41歲的卡爾·奧古斯特嗜酒如命,熱愛運動。他的宮廷狂歡總以騎馬狂奔為開始,以星夜下的篝火晚會為結束。他的宮廷培育了魏瑪槍獵犬用于打獵。
事實上,卡爾·奧古斯特一直奉行開明專-制,對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法國大革-命之后,這位魏瑪君主已經認識到,君主的神圣權利應該受到嚴格限制。他著手對教育體制進行改革。
另外,卡爾·奧古斯特對文學、藝術、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還是解剖學的專業人士,也曾在法蘭西醫學雜志上,發表過幾篇專業類論文。
這位魏瑪大公對于安德魯院士提出的消毒措施、病毒機制與遺傳基因很感興趣。
然而,卡爾·奧古斯特對后者開創性的提出有關心理學的概念,卻表現的不屑一顧,還時不時嘲諷一兩句,惹得安德魯很不高興。
于是,法國第一執政官的報復很快來了。
他首先是以高薪拐跑了席勒,然后耍手段“綁架”了歌德,讓德意志文壇的“第一”和“第二”,相繼花落法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