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后世眾多心理學家的研究,人即便是在正常的狀態下,其做出的重大決策中,60%左右都屬于不理智的,或不正確的。
一旦淪為失去理智的憤怒狀態,頭腦做出的任何一項決策,基本上就是直奔最壞的結果。加之“群體效應”的發酵,對于“烏合之眾”而言,更是起到了一種推波助瀾的效果。
就如同1792年,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毫無征兆就引發的“九月大屠殺”。其直接起因,不過是在街頭閑逛的幾名無套褲漢,與被押解的貴族囚犯有了口舌的激烈沖突,然后就是肢體上的大打出手……
很快的,那些巴黎的革-命市民(無套褲漢),本地自衛軍與外省義勇軍,因為對不斷逼近巴黎的普奧干涉軍的極度惶恐,從而對監獄里的法國內奸,采取一種非常極端的報復行為。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魏瑪城的那家雜貨鋪里,因為雜貨鋪老板的誣告,加之左鄰右舍的鄰居們原本就厭惡普魯士人,自然是會對“搶劫犯”大打出手。
期間,路過雜貨鋪的幾名普魯士士兵發現了這一情況,急忙上前,用刺刀逼退了眾人,繼而將被揍得鼻青臉腫的普軍上尉救了出來。
事情如果到此為止,倒也罷了,至少事態不會繼續擴大,也不會有人傷亡。
然而,無論是本地的魏瑪民眾,還是外來的普魯士官兵都認為自己有理,挨了打,還吃了虧。
于是,雙方的沖突繼續在雜貨鋪上演。這一次,從軍營里趕來的普軍士兵就有百余人,而且每個人都手持上過膛的滑膛槍;而聞訊趕來支援自家同胞的魏瑪市民,則達到了1500人。
前日,拿著落后滑膛槍的普魯士軍人,在面對領先自己兩個武器檔次的法國-軍隊的時候,被打得丟盔棄甲,一敗涂地。
然而,這些受過嚴格殺人訓練的專業士兵,在面對一群拿著棍棒刀叉等冷兵器的烏合之眾,哪怕是對方人數比己方多出15倍,獲勝自然是輕輕松松的。
僅有三、四輪齊射,手持制式武器的普軍士兵,就以密集、快速的射擊,將近百名血氣方剛的魏瑪市民打翻在地。一見普魯士軍隊居然玩真得,其他的魏瑪市民也是立刻一哄而散,四下逃亡。
此戰,普軍最終大獲全勝,僅有一名上尉受了輕傷;魏瑪這邊的“暴民”,遭遇到無情痛擊,一下子死了35人(含重傷不治者),其他傷者也多達59人。
幸虧是普軍參謀長梅斯巴赫,馮-呂歇爾上將,以及魏瑪大公卡爾·奧古斯特等人聞訊趕來,這才制止了這場單方面的大屠殺。
否則,以2萬普軍的實際戰斗力,哪怕是面對卡爾·奧古斯特的魏瑪師團,外加2萬多名魏瑪市民,同樣是一邊倒的屠殺格局。
只是在魏瑪城外,還有近8萬的法國-軍隊,無論魏瑪城中哪一方在沖突中獲勝,都只會對法軍有利。
“雜貨鋪事件”的當日,一名潛伏于魏瑪城的軍情局特工,通過特殊渠道,將普軍與魏瑪市民沖突的詳細情況上告給了佩里尼翁將軍。
于是,這位方面軍的總指揮迅速調整了之前的作戰命令。
佩里尼翁要求各集團軍、各師團,在普魯士人與魏瑪市民大打出手的時候,法軍將執行“曼海姆方式”,保持作壁上觀,不做干涉,直到哪一方主動打開城門,法軍就將堅定支持哪一方。
另一方面,軍情局的特工們也將“雜貨鋪事件”大肆渲染,在魏瑪公國的其他城市到處傳播。
在眾多的謠言中,殺紅眼的普魯士士兵已經屠殺至少5千多名魏瑪市民,不僅整個魏瑪師團全部繳了械,所有軍官投入監獄,并將魏瑪君主,卡爾·奧古斯特軟禁在他自己的王宮里……
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在法國間諜的推波助瀾下,普魯士軍隊于魏瑪城中實施的暴行或是大屠殺,立刻就傳到包括魏瑪、薩克森、黑森、卡塞爾等隸屬于北德意志同盟的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