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克林根,坐南朝北,左側15公里處,就是易北河的干流,而在村落的右側10多公里外,屬于哈茨山的余脈。
易北河以西地勢陡峭,高大樹木與灌木林錯落有致的分布生長,幾乎是密不透風,卻是將吉爾斯斯萊本通向黑克林根的道路,活生生的擠壓成一條天然的隘路。而正是這條隘路,以較大坡度徑直通到哈茨山余脈,成為一片有起伏丘陵的小型高原。
高原之上森林密布、溪流眾多、淺溝,湖泊與沼澤縱橫。
除了哈茨山與易北河之間的道路外,通向馬格德堡的其他途徑,對于擁有六萬大軍的布倫瑞克軍團而言,想要不經過黑克林根而前往馬格德堡,威廉三世和布倫瑞克就必須將大軍分割為十多個縱隊,而且還要放棄現有的上百門火炮(尤其是那些8磅和12磅的野戰重炮)、各類輜重大車,以及眾多非戰斗人員的旅行式家當。
當然,上述做法根本是行不通的。
黑克林根兩側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普軍必須分兵成段的通過,意味著法軍那神出鬼沒的散兵,還有來去如風的輕騎兵部隊,將會非常容易的襲擾,甚至是圍殲過往那些僅干人規模的普魯士軍隊。
剛從魏瑪出發的時候,普軍在布倫瑞克公爵的約束下,尚能從容應對為數不多的法軍山地旅的襲擾。只是這一期間,那些狂妄自大的近衛軍在圍剿法軍山地旅的過程中,吃過不少虧。
所以,當布倫瑞克公爵建議,要讓近衛騎兵護送普王夫婦,以及一干樞密院顧問大臣先行前往馬格德堡的時候,卻立刻遭到了上至威廉三世,下到王家近衛騎兵的一致反對。
因為一旦脫離了大軍團,那些養尊處優的上位者與貴族軍官不會有任何的安全感,與其提心吊膽的徘徊死亡邊緣,還不如直接投降法國人算了。
至于普魯士近衛騎兵的戰斗力,已經可以使用“孱弱”一詞來加以形容了。這些“花架子”騎兵,除了相貌出眾,列隊整齊,戰馬優良,裝備不錯外,而其他的包括戰斗素養,幾乎都是一無是處。
就當布倫瑞克向威廉三世匯報軍情期間,在一旁保持緘默的露易絲王后忽然問了一句,她說:“元帥閣下,我們為什么不收集一批船只,以乘船的方式,順流而下,前往馬格德堡。”
這一次,露易絲總算是聰明了一次,沒有提出要乘船渡河,或是搭建浮橋,那是在易北河對岸發現有不同番號的法軍偵察騎兵。這意味著易北河東岸已有大批法軍活動跡象,
如果布倫瑞克的大軍團強行橫渡易北河,很容易在易北河兩岸面臨法軍的前后夾擊。毫無疑問,如果法軍實施“半渡而擊”,必定會讓大軍團首尾不接,行列混亂。
因此,這種過于冒險行動的危險,要遠遠高于突破少量法軍的道路封鎖,與馬格德堡守軍匯合,再尋出路。
“在易北河乘船北上?!”
聽到這里,布倫瑞克內心不由得苦笑一聲,但隨后他還是耐著性子,對著不明所以的國王夫婦解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