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認知世界中,只有親眼目睹了“勝利者臼炮”的超遠射程與強大威力后,他才接受這種法國制造的大口徑臼炮。
至于“洛基火箭彈”,或者叫做“安德魯的管風琴”,在他看來這種從沒見過的“煙花大玩具”,在射程、精度與威力方面,應該遠遠不如12磅野戰火炮。
他實在想不出,有什么炮彈可以不通過火炮的身管,就能發射到2干之外。至于傳聞5干米左右的最大射程,他認為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
之所以得出上述這般的結論,那是這位炮兵指揮官讓手下的工匠,依照眾人描述,仿制出火箭彈及其發射架。
沒錯,就是工匠。普魯士軍官對國內的軍火專家這樣稱呼的,當然,也可以稱呼他們是“手藝人”。
毫無疑問,這種沒有尾翼等穩定設計,而且推進火藥極不合理的“普版火箭彈”,發射到天空后,就像是“竄天猴”一般,四下胡亂飛舞。別說要打擊2公里外的固定目標,甚至還要防范火箭會在半空中突然自行掉頭,一下子打到己方的陣地上。
基于此,這位過于自負的炮兵指揮官認定,所謂的“洛基火箭彈”的超遠射程與巨大威力,要么屬于法國佬胡亂吹噓的,要么就是那些戰敗者推卸責任的一種方式。
下午2點55分鐘,已準備就緒的普魯士軍隊發動了攻勢。照例開場的,依然是米夫林將軍指揮的炮兵部隊。
在普軍這邊,動用了總共68門8磅與12磅野戰火炮,對著1到1.5公里外的法軍陣地,就是好一陣的狂轟濫炸。
盡管普軍的指揮官們,并不清楚在法軍胸墻前面一百到兩百米范圍內,聳立的那兩道用木樁和鐵絲構成的防御工事的兇狠程度,但他們相信其用途,肯定是與壕溝類似,目的是要遲滯步騎兵的攻擊速度,延緩普軍的推進步伐。
米夫林看不到所謂“安德魯管風琴”的發射基地,加之法國人也沒在胸墻附近設置傳統的火炮陣地,于是在負責指揮步兵從正面進攻的奧朗格將軍商議過后,炮兵指揮官決定轟炸法國人的鐵絲網、塹壕與胸墻,盡可能對法軍的防御工事造成足夠多的破壞,繼而減少奧朗格步兵師的傷亡。
整個轟炸從下午2點55分開始,一直持續了15分鐘。
正當米夫林借助望遠鏡,觀察了法軍陣地的打擊效果,繼而囑咐部下,將炮擊時間再持續15分鐘的時候,他內心不由得一緊,那是從北面的黑哥林根方向,傳來了一種從未聽過的巨大聲響。
顯然,這是法軍在發射“洛基火箭彈”了。
在短短10分鐘內,2百多枚重達64磅的火箭彈,發出一種令人心驚膽戰的尖嘯聲,從黑克林根村的教堂廣場上騰空而起,每個火箭彈都托著長長的尾焰,朝著普軍炮兵陣地疾速而來。
米夫林這時才發現,這種火箭彈的飛行距離竟然超過了2500米。他趕緊命令炮兵做緊急疏散。怎料,大部分火箭彈直接飛過了炮兵的頭頂,目標卻是他們身后的樹林。
很快,2百多枚火箭彈就如雨點般傾瀉而下,將大片、大片的樹林在瞬間變成了一片燃燒的火海,一個慘不忍睹的人間地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