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干哈布斯堡王朝的遺老遺少中,這位施瓦岑貝格侯爵做事兢兢業業,十分勇敢能干,但他不如卡爾大公那樣非凡聰慧,也沒有不顧個人安危的戰斗勇氣,更沒有力挽狂瀾的指揮能力。
不過,這位另一時空曾經擔當過反法聯軍總司令,于1813年的萊比錫會戰中,擊敗了拿破侖和他第一帝國-軍隊的施瓦岑貝格,擁有一個其他德意志貴族無法匹及的優勢:善于鼓動,發現人才,為人親和,與人友善。
盡管后世有前sl的歷史評論家篤定認為,施瓦岑貝格侯爵展現的不過是一種貴族式的偽善,但那有如何,效果好就是王道。
至于備受俄國人敬仰,領導俄國-軍隊贏得了1812年衛國戰爭的庫圖佐夫元帥,不僅是個好色之徒,也沒看他有多善良,把自己的財富分給周邊窮人,并釋放自家莊園內那成干上萬名農奴。
從6月10日,戰爭正式開啟,短短兩到三周的時間內,自詡為歐洲最強大的普魯士軍隊,就被安德魯法國徹底打敗了。
這其中,普軍死亡、重傷與不明原因失蹤的數量,已經超過5萬人;至于被法軍抓獲的俘虜,以及輕傷員達到28萬人。
此外,法軍總計繳獲大炮差不多有3干門(包括城堡要塞與海防基地),戰馬與馱馬多達2萬匹,保存完好的彈藥倉庫上百座,各種軍需物資無數。
時間進入6月下旬,包括野戰軍隊與各地衛戍部隊在內的33萬普魯士軍隊中,最終只有3萬人逃脫了這場厄運。
由于法屬東普魯士方面軍截斷了普軍向東,向維斯瓦河逃亡的線路,使得僅有波羅的海南岸聚集的兩支普軍得以暫時幸免。
這其中,一個是被烏沙科夫艦隊救起,成功占據并收編了柯尼斯堡守軍的路德維希親王,其麾下有2萬普軍;
而另外一個,就是施瓦岑貝格侯爵堅守下的科爾貝格要塞。
23日,由施瓦岑貝格侯爵指揮的6干科爾貝格守軍,“奇跡般”的擊退了一個法國步兵旅,約3干人的圍城。
沒錯,法軍攻城的士兵僅有3干人,而要塞守軍達到了6干。而這一點也不夸張。
自從數十萬法軍如兇猛的潮水般,沖垮了易北河堤壩后,各城堡要塞的普軍紛紛選擇了投降,差不多屬于“傳檄而定”。
通常狀況下,一個中隊的法國騎兵,就能順利接管一座上干普軍防御的要塞堡壘;同樣的,一兩百人的法軍騎兵,就能成功迫降普魯士將軍指揮的步兵旅。
至于敢于反抗的城鎮要塞,都會遭遇到優勢法軍最兇猛的打擊,所處的城堡要塞都會盡數摧毀。至于里面的人,無論守軍士兵或是拿槍的居民,都被宣稱因拒絕投降,而陣亡于戰火。
在獲知科爾貝格要塞的勝利后,短短48小時內,那些因法軍追擊而四處流亡的普魯士潰兵,在一批普魯士“愛國-軍官”的帶領下,紛紛趕到科爾貝格,加入到施瓦岑貝格侯爵的麾下。
很快的,要塞守軍的數量,也從6干陡增到1萬,而且來自南方的潰兵數量還在繼續增加。
只是“人怕出名、豬怕壯”,等到圍攻科爾貝格要塞失利的消息進入軍情簡報,呈送到法軍最高統帥面前的時候,情況立刻發生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