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令,也寫作“勅令”、“敕諭”。單純紙面上的解釋,就是指帝王或君主所發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
另一時空的1806年11月21日,拿破侖皇帝在柏林簽署發布了對英國實施貿易封鎖的著名《柏林敕令》。該敕令宣布:
在戰爭結束前,徹底封鎖不列顛諸島;
禁止歐洲各國與英國進行貿易和聯系;
在法國及其盟國領土上的英國人,一律被宣布為戰俘,屬于英國臣民的財產一律沒收;
由英國及其殖民地駛出。或曾駛往該地的任何國家的船只,都被禁止在歐洲各港口內停泊……
一句話,今后法國勢力所及之處,同英國稍有交往都是對拿破侖帝國尊嚴的背叛;歐洲的每一處海岸都要排列上稅務司和憲兵這兩種新軍種,目的是執行皇帝所稱的大陸封鎖體制。
《柏林敕令》。由此被視為“大陸封鎖政策”開始實施的標志。此后,拿破侖又陸續頒布了《華沙敕令》(1807年1月)、《米蘭敕令》(1807年11月和12月)和《楓丹白露敕令》(1810年10月),進一步加強對英國的封鎖。
回到本時空的1798年6月,“歐洲的征服者”安德魯非常認同拿破侖的判斷:英國是法國最危險、最邪惡,也是最強大的敵人。
所以,能夠阻撓法蘭西統治歐洲的國家,首先是英國,其次為俄羅斯。然而與強大英國海軍相比,法國海軍習慣性的非常弱小,無法將數十萬法軍及其盟軍,安全的投放到不列顛島,實施登陸;
另外,英國阻撓法蘭西統治歐洲的主要力量,就是其強大經濟與對外貿易。事實上,歐洲的普奧俄等歐洲列強,一旦沒有了英格蘭銀行與英鎊的支持,根本就無法把反法戰爭支撐下去。
簡單的來說,唯有,也必須是徹底鏟除了英國的威脅后,安德魯法國才能真正擁有與統治整個歐洲。
但在另一方面,站在上帝視野的安德魯,并不認可拿破侖實施的“大陸封鎖政策”。
那是因為另一時空的法國,大革-命后仍是小生產占優勢的國家,工業基礎薄弱,市場狹小,原料缺乏。這就使拿破侖大陸封鎖政策失去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從1802至1809年,在法國國內,其每公斤小麥的平均價格從2.4法郎,下跌到1.5法郎,甚至一度跌到了1法郎;然而,作為重要原材料的棉花價格,則大大上漲。
在1810到1811年間,法蘭西帝國終于爆發了空前的工商業危機。根據法國工商部在1813年頒布的關于棉紡織工業的公報,1810年,法國就業工人數尚有264755人,棉紗產量也有14651567公斤;
到1812年,工人數和棉紗產量分別減少到198633人和7032420公斤。法國絲織工業中心的里昂,在1810年上半年從業工人尚有93000人,下半年就減少到59000人,到1811年上半年進一步減少到37000人……
糧食價格猛跌,引起法國農場種植者的不滿,而棉花等原料短缺引起工廠關門,導致失業者增多。
因為缺少海外殖民地運來的消費品,法國人不得不用菊萵苣代替咖啡,用葡萄汁代替食糖來滿足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