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這座龐大都市中的百萬居民,他們的心境也隨之變得極度惶恐不安,仿佛每個人都被一股無形的恐懼緊緊抓住,難以掙脫。
街頭巷尾,四處彌漫著緊張與不安的氣息,人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議論紛紛,臉上無一不寫著對未知命運的深深恐懼與憂慮。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迷茫與無助,仿佛在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暴面前,個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無力回天。
那些往日里養尊處優、生活富足的紳士與貴婦們,在恐慌的情緒驅使下,再也無法保持往日的鎮定與優雅。
他們紛紛開始手忙腳亂地收拾細軟,帶著家眷和貴重的財物,乘坐裝飾華麗的馬車或是搭乘著遠行的船只,急匆匆地逃離這座他們曾經深愛并引以為傲的城市。他們希望能夠在遠離戰火與硝煙的地方,找到一片能夠讓他們安心生活的避風港。
僅僅數日,大批的商鋪緊閉,無數的豪宅空置,整個城市仿佛被抽離了靈魂,一夜之間失去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街道上變得空曠而冷清,只有偶爾傳來的風聲和遠處隱約可聞的炮火聲。
然而,在這座看似已經陷入絕望的城市中,并非所有人都選擇了逃離。那些無力逃離的平民百姓,雖然心中充滿了忐忑與不安,但他們并沒有放棄希望。他們在簡陋的家中默默祈禱,期盼著和平的曙光能夠早日降臨,讓這座城市重新恢復往日的寧靜與繁榮。
此時此刻,曾一度以歌頌法國大革-命而聞名于世的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他的心中卻充滿了對央格魯-撒克遜民族抵御外侮精神的崇敬與贊美。
他拒絕了家人與朋友的勸告,毅然決然響應官方號召,換上了軍服為國效力。在軍營里,這位詩人奮筆疾書,用充滿激情的詩句寫出了這個民族在危難時刻的堅定與勇敢:
“再也沒有談判了!英國人已萬眾一心;
肯特團的戰士,納爾遜的水手,全國都支持你們;
不戰勝、毋寧死!”
這些詩句如同一束光芒,穿透了籠罩在倫敦上空的陰霾,照亮了人們心中的希望之路。
盡管英國海軍近年在與法國的戰爭中,連續遭遇了不少挫折,還放棄了波羅的海和地中海,但同法國海軍相比,帝國海軍享有明顯的優勢,牢牢掌握著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的制海權。
前后幾任英國海軍大臣在威斯敏斯特宮的議會下院作證時,都曾信誓旦旦的鄭重承諾:即使是法國、西班牙、荷蘭、丹麥和意大利的海軍力量全部加在一起,出現在英吉利海峽,也足以對付。
從今年年初開始,為了應對海峽對岸可能發動的戰爭威脅,英國海軍部繼續從大西洋、加勒比地區,還有印度洋那邊,不停的抽調武裝艦船回援本土。
即便是法國人搗鼓出慢騰騰的蒸汽裝甲艦,然而英國海軍在英吉利海峽的優勢依然存在,包括上百艘的快速巡邏艦冒著極大風險,晝夜不停的監視著法國各個軍用港口。
此刻的納爾遜勛爵,其健康狀況變得非常糟糕,他的視力不僅在折磨他,之前的內傷又復發了。他咳嗽得相當厲害,每咳嗽一陣,都引起腹部產生疼痛。
可即便如此,哪怕是海上常有大風浪,納爾遜依舊待在“倫敦號”上,嚴密注視著法國海軍主力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