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刺殺(未遂)葡萄牙大使蒙塞的那個兇手,就是愛爾蘭流亡者假扮的。
等到霍斯的軍團遠征葡萄牙之際,愛爾蘭人也在暗中鼓動或是驅趕西班牙叛軍,跟隨法國遠征軍到葡萄牙境內發財……
事實上,原本就喜好“以史為鑒”的法蘭西第一執政,最初是想著將盤踞于畢爾巴鄂的愛爾蘭流亡軍,賜予一個正式稱呼,“愛爾蘭共和軍”,但此舉卻幾乎遭到全體文官,尤其是外交官的集體反對。
最終,有著“惡趣味”的安德魯,很是明智的放棄了自己的“冠名權”,將“愛爾蘭共和軍”變更為“愛爾蘭自由軍”。
那是西班牙盟友依然還是路易-卡佩王朝的統治下,所以“共和”一詞,至少是現在不能用在西班牙境內的愛爾蘭流亡軍身上。
在之前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與王儲費爾南多七世的較勁中,安德魯始終秉承不偏不倚,“不干涉盟友內部事務”的基本原則,拒絕法國以任何形式,卷入到西班牙的王室內亂中。
除非是馬德里的主要決策者之一,安德魯的政治盟友,西班牙首相,戈多伊親王被人推翻,后續的繼承者也在效仿葡萄牙的攝政王儲若昂六世那般,讓西班牙最終徹底倒向了法國的死敵,英國。
否則,安德魯絕對不會讓法軍再度越過比利牛斯山,陷入那個無法獲取多大的政治與經濟利益,還會沾染一身狗屎的愚昧國度。
……
在與奧康納上校的交談過程中,安德魯展現出了他一貫的沉穩與審慎,并沒有做出任何一項的承諾。
面對奧康納上校提出的各種期望或要求,這位法蘭西執政官卻是深知,在復雜的勢中,每一個承諾都可能帶來不可預知的后果。因此,他選擇保持沉默,或是“王顧左右而言他”。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安德魯在交談中毫無作為。他反復強調了時機的重要性,提醒奧康納上校以及所有在場的人,每一個行動都需要在恰當的時機下進行。
那是正確的時機往往能夠事半功倍,而錯誤的時機則可能導致滿盤皆輸。因此,安德魯希望在座的愛爾蘭人能夠和自己一樣耐心等待,共同尋找那個最為關鍵的時刻。
至于什么是“正確的時機”這個問題,安德魯交給了負責具體跟進的總參謀部。
等到愛爾蘭特使離開波旁宮的第二天,安德魯就讓自己的副官,將貝爾蒂埃總參謀長請到自己的辦公室。
“你負責告訴奧康納,法蘭西之前的承諾依然有效,將會保證2.5萬愛爾蘭官兵的所有裝備,即使只有一萬五干人抵達,那也綽綽有余了。這其中,會有三萬只步槍和兩百門火炮,用來武裝他的愛爾蘭同胞,當然還會有必要的軍需品。
嗯,我記得第2軍,第11軍,還有第14軍陸續淘汰下來的一大批槍炮,那就不要運回國了,先讓軍中技工簡單修繕一下,清點初足夠數量的裝備,送到畢爾巴鄂,去擴充愛爾蘭自由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