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章興建巴士底廣場
不僅是在法國,安德魯支持或默許歐洲其他國家,無論是波蘭、西班牙、德意志及意大利各諸侯的君主制國家,還是荷蘭和瑞士這般的共和國,以法律形式來限制法國大革-命激進思想的傳播。
甚至在一段時期內,法國還禁止輸入國外雅各賓派創辦的左派報紙,不讓法國民眾去回憶那場,已被第一執政宣布終結的革-命。
為此,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都會嚴格審核發行所有提到革-命著名事件的游覽指南,以及地理方面的著作。
當然也有頂風作案,或許是弄巧成拙的案例。
半年前,隨著《法俄但澤和約》的簽署,意味著整個歐洲大陸結束了長達7年的戰爭,即將進入未來10年的和平時代。
那是《但澤和約》的有效期規定是10年,而且等和約到期后,一旦法俄兩國對此無異議,那么《但澤和約》將會自動延期10年,前后為20年,甚至是更久。
1799年元旦,也就是安德魯從柯尼斯堡前線返回法國之前,有一個叫鮑維爾德的巴黎文人,寫了一本書《哲學家和共和派的事跡》,借此來討好即將凱旋而歸的第一執政。
在這本書中,鮑維爾德使用了相當粗魯,甚至是惡毒的詞句,深惡痛絕的辱罵了禍國殃民的雅各賓派,還有現如今立法議會的少數“山頂派”,也就是雅各賓派衣缽的繼承者。
更為重要的,是鮑維爾德在他的新書中,很是虔敬的把“歐洲征服者”,安德魯熱烈的催捧了一番,詞里行間可謂是肉麻至極。
然而,這個巴黎文人的算盤打錯了,等到安德魯回到巴黎之后,這本《哲學家和共和派的事跡》的書就被警務部宣布禁止發行。而新聞審查部門給出的官方理由,是“它會引起痛苦的回憶”。
從安德魯正式統治法蘭西開始,巴黎出版的新聞報刊與公眾雜志,依然保留了二十五、六種,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不過四個,他們分別是《費加羅報》、《共和國報》、《巴黎日報》和《科學》雜志。
上述這四種報紙與期刊,來自海峽對岸的英國同行(艦隊街的報社編輯),把這些法國報紙叫做“擤鼻涕的手帕”。
《費加羅報》是在安德魯將軍的特殊關照下,創立于1794年熱月政變之后,其報名源自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名劇《費加羅的婚禮》中的主人公費加羅。
該報的座右銘“倘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亦無意義”,同樣是取自博馬舍的這一劇作。當然,真正的事實并不一定重要,重要是看起來像是事實就行了。
畢竟,安德魯執政官不僅是《費加羅報》的發起者,也是最大股東,其股份比例達到了51%。如果再算上其他的盟友的份額,則超過70%。
為了讓博馬舍出讓《費加羅報》的冠名權,安德魯出面為這位作家作保,將其從逃亡的貴族名單中剔除。
等到一年之后,也就是安德魯成為第一執政官的時候,法國政-府正是歸還了大革-命時期,強行沒收的原本屬于博馬舍家族的部分土地房產,其余的則以現金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