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說明的,所謂巴黎總督,其實際職務為巴黎塞納區的行政長官(與另一時空的奧斯曼男爵地位相仿)。由于塞納區基本上涵蓋了巴黎最重要的幾個行政區,其權利相當于巴黎市長。
只是熱月政變之后,相繼出臺的國家憲法就曾明確規定,巴黎不再設立市長,隨即阿諛奉承的官員們,就選用了古老的“巴黎總督”一詞,來描述德馬雷的新職務。
盡管有部分立法議會的代表公開表示反對該項任命,但第一執政依然堅持己見,所以最終反對無效。
一年之后,德馬雷不止一次來騷擾安德魯,希望第一執政能支持他對巴黎城區的大規模改造方案的支持。
最終,不厭其煩的安德魯隨即交給前警務部長一個任務,將巴士底城堡廢墟改造成為巴士底廣場……
在這樣的背景下,巴黎總督德馬雷來到議會下院,當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將巴士底城堡廢墟改造成為巴士底廣場,讓這片荒蕪之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他計劃在廣場的中央樹立一根高聳入云的銅柱,用來紀念法蘭西共和國的成立,象征著“自由、平等與博愛”的精神將永遠照耀著這片土地。
毫無疑問,想要實現這一愿景,就必須要搬走這些流浪漢,為他們尋找新的棲身之所。
不出意外的,德馬雷的這一計劃遭遇到了部分民眾,以及一些左派議員的強烈反對。他們認為,這些流浪漢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有權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而政-府應該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況,而不是簡單粗暴地將他們趕走。
這場爭議在巴黎城內引起了軒然大波,民眾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順便還將去年發生的“死亡囚車事件”重新搬出來熱炒,搞得巴黎總督狼狽不已,導致巴士底廣場的改造計劃陷入了僵局。
最終,德馬雷來找到安德魯尋求解決之道。
“這個、基本上、很難!”第一執政故作嚴肅的搖了搖頭。
在看到自己忠犬似乎很不開心,隨即又說道:“我給你講個相關的故事吧,沒錯,這只是故事,一個是我隨意編撰的故事。希望對你能有所啟發。”
波茲坦宮,屬于普魯士國王,弗雷德里希大帝(腓特烈二世)在1745年至1747年間為自己建造的夏宮。
然而在王宮的附近卻豎著一個大風車,風車轉動的聲音讓國王腓特烈二世覺得心煩。打聽下來,那是一個小磨坊。
普魯士國王就說,給他們一筆錢,讓他們把磨坊搬到別的地方去。小磨坊的主人可能是德意志歷史上的第一個釘子戶,他不想搬,國王給錢也不干。腓特烈二世生氣了,下令衛兵把這個風車拆了。
小磨坊的主人不服氣,就去法院告了國王一狀。
宣稱自己的風車早在1736年就已經在那里了。國王的大門造在離他風車很近的地方,擋了風車的風,他看在國王面上就忍了。
現在居然不經過他的同意強行拆掉大風車,直接傷害了他的私有財產。在普魯士和德意志,私人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這條法律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