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當時柏林的法院判決弗雷德里希大帝賠償小磨坊的損失。普王不得不把大風車在原地按原樣重新造起來,而且給小磨坊付了賠償費。
很多年過去了,弗雷德里希大帝去世了,小磨坊主人也去世了。因為小磨坊主人的兒子經營不善,磨坊面臨破產。這時候新磨坊主給當時的普王威廉二世寫了一封信,表示愿意把大風車賣給國王。讓國王愛干嘛就干嘛。
威廉二世收到信后考慮了很久,然后派人給磨坊主送去一筆錢,并帶信說,這座風車現在已經成了普魯士法制的象征。它給人民帶來對國家對法律的信心,所以他贈送小磨坊這筆錢,希望小磨坊繼續經營下去……
“哈哈,這種漏洞百出的謊言,還能夠取信于人嗎?”聽完之后,德馬雷不以為然的嘲諷起來。
然而,安德魯卻一本正經的回應說:“是啊,就是這種看似荒誕不羈的傳說,即將被無數傻瓜奉為經典。
所以,為了繼續引導民眾,是我下令秘密修建了那個所謂的破爛磨坊,將其作為司法獨立的象征,對外宣稱是將代表一個民族對法律的信念,仍像紀念碑一樣屹立在的土地上。
嗯,你回去好好想想,花上幾天的時間,重新構思你的巴士底廣場建設方案。我的朋友,你要記住了,民眾都是盲從的,是愚昧的,更是墻頭草,就看你如何有效宣傳與積極引導。”
等到國慶節之后,并未輕言放棄的巴黎總督德馬雷,再度啟動了巴士底廣場的改造計劃。
于是,在巴黎各大報刊的新聞跟蹤中,位高權重的德馬雷總督開始深入調研流浪漢群體的實際情況,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困境,并嘗試與反對者進行對話,傾聽他們的聲音。
不僅如此,德馬雷組織了一系列的社會聽證會,邀請流浪漢代表、社會工作者、慈善組織以及持反對意見的民眾和議員共同參與。
在各種新聞報道中,“會議各方坦誠交流,共同探討如何在尊重流浪漢權益的同時,推進巴士底廣場的改造工程。
而流浪漢們表達了他們對于穩定住所、就業機會以及基本醫療和教育服務的渴望;而反對者則強調了社會包容性、人-權保障以及政-府應承擔的責任。
經過多輪討論與協商,一個折衷方案逐漸浮出水面。德馬雷提出,在改造巴士底廣場的同時,建立一處專門為流浪漢提供臨時庇護和綜合服務的設施,包括住宿、醫療、教育及職業培訓等服務,幫助他們逐步融入社會,實現自給自足。
此外,政府還將加大對流浪漢群體的長期援助力度,制定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政策,確保每個人都有尊嚴地生活。這一方案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爭議逐漸平息。
而對于那些曾經生活在廢墟之城中的流浪漢來說,雖然他們不得不暫時離開這片熟悉的土地,但政-府的努力讓他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在新的庇護所里,他們開始接受培訓,尋找工作,一些人甚至成功轉型,開始了新的生活篇章。
巴士底廣場的改造,不僅改變了城市的面貌,更觸動了社會的深層變革,展現了人性光輝與社會進步的力量。”
…….</p>